立即下载
开年看中国 | 港口里的中国:从“集装箱指数”透视经济活力
2025-01-17 10:20:39 字号:

开年看中国 | 港口里的中国:从“集装箱指数”透视经济活力

海纳百川,吞吐万千气象。港口处于外贸进出口最前沿,是航运的重要集结点和枢纽,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今天,它已成为全球贸易运输的重要支撑。以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集装箱吞吐量为代表的“集装箱指数”因此成为反映当地贸易发展状况乃至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被称为外贸出口的“晴雨表”。岁末年初,多地港口码头,巨轮往来,装卸繁忙,这背后也展现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蓬勃生机。

港口经济引擎持续强劲

2024年,我国港口吞吐量大幅上涨。上海港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150万标准箱,再创全球最高纪录,有望连续15年蝉联全球第一;宁波港完成年集装箱吞吐量476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0.3%;山东港口货物年吞吐量突破18亿吨……一连串数据的背后,涌动着中国港口的澎湃动力。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60.4亿吨,预计全年完成175亿吨,同比增长3.4%左右。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李扬表示,港口发展主要是与内外贸有关,特别是外贸,港口吞吐量大幅上涨,表明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活跃。

进入新的一年,港口经济引擎依旧强劲。从“集装箱指数”的代表之一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看,2025年最新的运价指数(1月10日)达到1560.87,与去年1月的平均值1191.91相比有较大提升,也高于去年12月的平均值1489.40。

智慧港口建设跑出“加速度”

近年来,我国相继制定发布了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自动化煤炭矿石码头设计规范等一系列行业技术标准,带动和支撑了智慧港口建设发展,智慧港口建设不断跑出“加速度”。

从人工作业到远程监控,烟台港矿石码头实现了全流程无人作业,相较传统作业模式,综合接卸效率和散货装船综合效率均提升超20%;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应用世界首创的双箱自动化轨道吊,助力堆场作业效率翻番。我国港口码头正从较为传统的作业模式加速迈向自动化、智能化,不断焕发出全新风采。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我国港口绿色智慧转型进一步加快。11个国际枢纽海港港内集卡清洁能源使用率占比超过60%,沿海主要港口煤炭、矿石等大宗散货绿色疏运比例超过85%,这对港口以及周边城市的空气质量提升起到了显著作用。我国已经建成全自动化码头52座,应用规模、作业效率、技术水平都居于世界前列。

在业内人士看来,2025年,中国港口有望在智能化、绿色化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在港口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

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完善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研究建立智慧港口评价体系,大力推进传统码头智能化改造,持续提升港口服务智慧化水平,更好增强港口基础设施水平和发展韧性。”

港口发展赋能开放型经济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潮中,中国港口正在实现新的跨越。

一方面,多地积极推动港口群协同发展。广州海关在港口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下,推进“一港通”大湾区物流一体化改革项目,有效促进了港口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山东实施港口一体化改革,从“一群港”到“港口群”,着力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预计到2035年,山东港口年吞吐量将达到20亿吨,集装箱量将突破5000万标箱,传统主业和新兴主业利润占比将从现在的7:3转为3:7。

另一方面,港口不仅是物流、经贸的枢纽,也能以大通道推动外贸升级,赋能开放型经济。比如,位于浙江义乌的宁波舟山港“第六港区”,创新实现海铁联运班列出口集装箱“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助力义乌小商品“智”达全球,展示了港口赋能开放型经济的巨大潜力。中欧班列和“丝路海运”的联通,也进一步拓展了中国与全球市场的联系,推动了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

向海而行,向海而兴。未来,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进和港口功能的不断完善,港口将在推动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中发挥更大作用。

综编自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

来源:新华社

编辑:何佳璐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