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中国新闻奖对这些作品给予关注倾斜
2025-10-10 14:48:19 字号:

中国新闻奖对这些作品给予关注倾斜

近日,中国记协向社会公示了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共379件作品拟获中国新闻奖,其中,特别奖4件、一等奖75件、二等奖113件、三等奖187件。

本届评选和往届有哪些不同?拟获奖作品有什么变化?我们梳理以下内容,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强化效果评价

本届评选以“正能量、高质量、大流量”为重要评价标准,申报作品要求填报阅读量、转载量、互动量等传播数据,评选时首次通过技术手段验证作品的浏览量、转载量、互动量等。

对79件拟获特别奖、一等奖作品进行全网检索及流量数据采集,覆盖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频、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或客户端,检索到的相关链接共计9347条,总阅读量约为31.1亿、总互动量约3033.1万、总转发数约300.6万。

二、扩大参评范围

与中宣部“好报道、好评论、好创意”作品衔接,将其作为重要申报来源,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28件“好报道、好评论、好创意”作品入围拟获奖作品。

新增报送单位,纳入中国文化报社及中国石油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铁路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汽车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邮电新闻工作者协会4家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

增加基层媒体名额,县级融媒体作品参评数达到50件,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的参与度逐年提高。河北雄县、河南兰考县、海南五指山市等8件县级融媒体中心推选的基层优秀作品拟获奖,较上届增长60%。

三、激励重点作品

本届评选对深度报道、舆论监督、时事评论、国际传播作品给予关注倾斜。

鼓励深度报道作品,从重大主题报道、新闻专题、系列报道等项目中梳理有关作品,形成统计材料供评委会评选参考。23件报道深入、分析透彻、推动社会进步的深度报道作品拟获奖。

报送环节要求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及各省记协报送舆论监督作品不少于2件,在《中国新闻奖评选细则》中明确鼓励舆论监督作品,并在设奖数额上予以倾斜,鼓励更多具有建设性、推动问题解决的舆论监督作品入选。30件勇于触碰难点、彰显新闻媒体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的舆论监督作品拟获奖。

报送环节要求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及各省记协报送时事评论作品不少于1件。25件聚焦社会热点、及时亮明立场、强化正面引导的评论作品拟获奖,其中主题鲜明、特点突出的时事评论作品18件,占全部拟获奖作品的4.7%。

成立国际传播作品初评委员会,填报境外转引量数据等量化指标供评选参考。为提升国际传播项目作品评选、评价机制的专业性,本届评选请相关机构核验了部分作品的国际传播落地效果。40件以多元传播为渠道、生动故事为内容、文化交流为底色的国际传播作品拟获奖。

四、助力融合发展

本届评选进一步强化媒体融合发展要求,向新媒体优秀作品倾斜,新媒体作品参评比例大幅提高,占比从上届约35%提升至50.6%。有196件新媒体作品拟获奖,占拟获奖总数的52%,较上届增长43%。根据媒体融合和技术发展实际情况,支持先进技术应用,评委会集体研究评选标准,引导规范合理使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部分作品拟获奖。

五、遵循新闻规律

本届评委会坚持评选的专业性,突出强调对获奖作品的新闻性要求,更好推动新闻界转作风、改文风、树新风。评选中落实短、实、新要求,明确各类作品字数时长标准和获奖限额,全部一、二、三等奖中的超长作品不超过10个,每个项目不超过2个。拟获奖的超长作品为7件,比上届下降81%。

六、优化评委结构

本届评选首次邀请公众评委参与线上打分,分值占作品评分权重20%,强化社会监督。定评评委涵盖主管单位、新闻单位、教研机构等代表,省记协主席从本届起每年轮换三分之一,评委结构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参与评选的中央及地方一线编辑记者代表为正处级(含)以下青年骨干,共26人,比上届增加20人。

来源:中国记协

编辑:廖轩仪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