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李国平步行20公里,前往桑植县凉水口镇四层界村走访当地群众,
了解当地群众出行不便和饮水困难情况)
8月15日,火热的夏天,我背着沉重的行囊,从长沙来到桑植县竹叶坪乡,一个偏远、贫瘠而又厚重的深山乡镇挂职,那是一种回家的感觉。
10月19日,丰硕的秋天,历经两个月的淬炼后,我再次背着沉重行囊,离开这个让我爱恋的地方,有种离家的感觉。
我出生成长在湘西大山深处,曾在这大山里教书多年。这里是一片红色的土壤,我血液里,流淌着这山山水水的精魂。
回首过去的两个月,我时常行走在田间地头,进入百姓家里,了解风土人情,体察民生疾苦,感觉自己与泥土更近,与百姓更亲,生活多了些厚土,少了些铅华,人生更为厚重。
记得到竹叶坪挂职的第一个星期,我就和自己的搭档,张家界新闻网记者张林海一起前往柳浪坪,甑家峪等几个村走家串户。在路上碰到甑家峪村86岁孤寡老人邓正兴,正背负着集市购买的蔬菜大米等物资,拄着拐杖蹒跚行走的山间小路上。
看着邓正兴佝偻的身躯,布满风霜岁月痕迹的双手,还有一身破旧的衣服,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母亲。我和张林海背起老人的行李,搀扶这老人,翻山越岭向老人家里走去。
邓正兴是个孤寡老人,住在甑家峪村一个半山腰上,老伴和儿子均早早去世,一个人孤苦伶仃,住在政府修建的一间简陋的房子里,靠救济生活。
背着物资,牵着老人的手行走在乡间马路上时,我曾有些许不自然,但立刻为自己的这种感觉感到羞愧。我是农民的儿子,如果远离邓正家老人那如枯藤的双手,如同嫌弃自己苍老的父亲,抛弃生我养我的这片厚土。
桑植山高林密,自然条件恶劣。刚来桑植时,今年几十年罕见的大干旱仍在继续,竹叶坪乡也不例外。因为缺水,我们每天只能去几公里外的山间小溪洗澡。挂职第5天下午,我和竹叶坪乡干部一起来到该乡镇最缺水的高寒山村——茅花界村送水,了解该村受灾情况。
茅花界村200多人散居群山之间,村部在山顶上。当天乡干部和全村党员干部在群山之巅开会到晚上9点繁星闪烁之时。
这个村因地势高,没有水源,村民祖祖辈辈只能靠“天水”(积蓄的雨水)生活,水质极差。就是这样的“天水”仍得不到保障。看到百姓这样的生活状况,心情甚是沉重,之后在湖南日报发表《茅花界“天水”之忧》文章,并与乡里一起到县水利局争取到10万元资金帮百姓修建水窖。9月3日,桑植突降暴雨,慈桑公路(S305)竹叶坪乡段山体滑坡,5000多立方山石堆砌在公路上,交通中断。当天适逢竹叶坪乡赶集,村民必须穿越堆满乱石的泥泞小路通行,险情不断。
当天,我与竹叶坪乡干部一起冒雨现场维持通行秩序,搀扶群众通过危险路段,背着老人安全通行陡峭泥泞山路。干部群众鱼水情深画面,让人动容。之后,挂职记者张林海在张家界新闻网发表《山体滑坡省道S305中断,抢修30小时恢复通畅无伤亡》。
桑植,贺龙元帅故里,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全省唯一一个无国道、无铁路、无高速的“三无县”,交通闭塞,基础薄弱是桑植县最大的县情。
8-9月,我先后到连水口、桥自湾和竹叶坪几个乡镇了解当地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在潘家山村和四层界村,当看到许多村民靠喝屋檐水生活,干旱时挑一担水要花3个多小时,走十几里山路的情形时;看到百姓为了修建一座水窖,需要打工三年,花光所有积蓄,才能喝上不干净的天水就倍感幸福时;了解到因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全村100多户人家竟然没有一座砖房,全村30岁以上光棍20多个,包括村支书媳妇在内去年一年有7个媳妇离家出走时,作为在农村长大的我,依然觉得十分震惊。
在全国正阔步奔小康时,桑植民生仍如此多艰,10万百姓还生活在贫困之中,扶贫在这里依然是最沉重的话题。
桑植10万贫困百姓如何生存?桑植扶贫应怎样进行?我决定对桑植几十年扶贫的经验教训做个专题调研,并写成内参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
在一个月时间里,我跑遍了还几个乡镇,并与县水利局、交通局、扶贫办等部门讨论,最后写成了《10万老区百姓奔小康遭遇瓶颈,亟需机制创新加大投入补齐短板》的文章并交《湖南日报》内参部予以发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国知识分子千百年来的自觉担当。
我们每个人都根植成长于一片厚土之上。面对这片土地,我们每个人当上敬神明,下畏民意。神明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信仰,民意就是民声和民情。
以敬畏的心态,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扎根基层,在厚重的大山里为短暂的人生培植一抔厚土,足矣。
来源:红网
作者:李国平
编辑:redcloud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