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陈天华故居

来源:红网 编辑:redcloud 2014-07-18 17:39:40
时刻新闻
—分享—
  在新化挂职锻炼时,我曾访问过陈天华故居。
  
  陈天华,字星台,别号思黄,湖南新化人,中国民主革命杰出的宣传家和活动家。
  
  1875年3月,陈天华出生于新化知方团下乐村——现荣华乡小鹿村。据说他出生时,一块陨石落入其家院中,四方如台,村人奇之,其父遂以“星台”作为他的小名。
  
  陈天华幼年丧母,5岁随当塾师的父亲就读。因家贫,曾以小卖糖果补充生活。但学习刻苦,成绩优秀。9岁即嗜读《左传》、《资治通鉴》,喜爱民间说唱弹词,山歌小调,常模仿写作。1895年,随父迁居县城。后经族人周济,入资江书院读书,刻苦博览二十四史。1900年春,考入省城岳麓书院,成绩名列前茅。其时,在湖南任职的某官吏欣赏他的文采,想将爱女嫁给他,陈以“国不安,吾不娶”婉言谢绝,以后终身未娶。
  
  1903年春,陈天华获官费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不久,逢沙俄企图侵占我东北三省,引发拒俄运动。陈破手血书寄示湖南各学堂。湖南巡抚赵尔巽也为感动,亲临各学堂宣读,并刊登于官报,还饬令各府、州、县开设武备讲习所,使湖南全省拒俄运动士气更加高涨。陈天华在日本积极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还“日作书报以警世”。同年,先后撰写《猛回头》和《警世钟》两书,以血泪之声,深刻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清廷卖国投降的种种罪行,风行于世,影响很大。次年初,回到长沙,参与组织华兴会,与黄兴等密谋准备长沙起义,事泄未成,又被迫流亡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
  
  这时,他结识了孙中山。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陈天华为重要发起人之一,在书记部工作,并任会章起草员。同盟会著名文告《革命方略》就出自他的手笔。他又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编辑,发表《最近政见之评决》、《中国革命史论》、《狮子吼》等政论和作品,引起强烈反响。
  
  1905年12月4日,陈天华在东京参加了抗议日本政府《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的斗争。11日,写绝命书,决心以死来激励国人“共讲爱国”。12日,在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尽,以死报国,时年三十岁。
  
  1906年5月23日,其灵柩经黄兴、禹之谟倡议筹办运回长沙,各界不顾官方阻挠,决定公葬于岳麓山。5月29日举行葬礼,长沙全城各校师生踊跃参加,送葬队伍达数万人,绵延十余里。“适值夏日,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缟素”。其去世后,遗著编为《陈天华集》。
  
  陈天华故居现仅存四排三间主体建筑,纯木质结构。这里,位于资江河畔,屋后山峦重叠,果树成林。屋前是资江的河滩,十分开阔,绿草成荫,水光潋滟。屋左有十余株合抱古树,浓荫盖日,环境十分幽雅。
  
  故居坐西朝东,酉山卯向,水出丙午。按杨公风水说法,这种立向会夭亡绝嗣,退败产业,有丁无财,有财无丁,功名发即夭亡,福禄寿无法相兼,久则败绝。
  
  纵观陈天华的一身,恰恰印证了这一说法,时也?命也?
  
  陈天华蹈海11年后,1917年,年轻的学生周恩来东渡日本留学前,挥笔写下一首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诗中充分肯定了陈天华以身蹈海唤醒国民的壮烈情怀,表达了自
  
  己拯救国民的不凡之志。

来源:红网

编辑:redcloud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news.rednet.cn/c/2014/07/18/340976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