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与改革开放同行 助市场经济成长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刘郁蕾 2018-12-29 14:58:58
时刻新闻
—分享—

  站在远处,历史广阔宏大;站在近处,历史细碎迷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伟大宣示,把中国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同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恢复建制,自诞生之日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就与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跟随改革的发展而发展,伴随市场经济的壮大而壮大。

  栉风沐雨40载,株洲工商部门由弱到强,逐步壮大,从市场建设者到市场监管者、服务者,始终坚持培育发展市场主体,推动商品市场发展,打击违法违规交易、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在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史诗中,株洲工商人用奋斗的汗水,书写了一段迷人的篇章。

  市场经济的“先行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1992年1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听取国家工商局工作汇报时评价:集贸市场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摇篮、发源地,因为发展市场,最先还是从这儿开始的。

  消息传到株洲,时任株洲市工商局局长陈海林为之振奋,“这是对工商人花大力气建设集贸市场最好的肯定。”

  时光倒回到1978年初。彼时,改革开放已悄然萌动,市场经济百废待兴。株洲城区大型交易市场难觅踪影。城区仅有的12处集市贸易点,除个别有简陋棚顶设施和固定场地外,绝大多数是利用街头巷尾、马路边等摆摊设点,市场面貌零散混乱。

  改革春风吹拂而至。在株洲的街头,陆续有农民、商贩挑着农副商品沿街叫卖,各类市场如雨后春笋般逐渐兴起。作为改革的推行者,集贸市场的牵头建设者,株洲工商人主动作为,积极引导规范经营。到1980年,株洲城区交易市场一跃发展到20个。

  1983年,35岁的陈春娥从攸县农村来到株洲市区,在火车站附近的堤升街摆了个地摊,兜售服装。“大家用铁皮架搭起摊位,虽然简陋,却也吸引来300 多个商户,受到消费者喜爱。商户们每天从早上 6 点忙到下午 6 点,风里来雨里去,赚下人生第一桶金。”很快,陈春娥成为了村里最早一批“万元户”。

  随着经济持续繁荣,“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市场经营条件无法再满足市场需求。1984年,市工商部门投资100万元,在堤升街兴建起全市第一家工业品市场。1989年,工商部门又筹集600万元,建成全市第一座面积7000多平方米,摊位达800余个的大型服装批发专业市场——芦淞大市场。以路为市,露天经营的局面从此改变。

  以芦淞大市场为发端,南大门市场、淞南大市场、结谷门市场等次第兴起,吸引了武汉、温州、邵阳等五湖四海的经营者。芦淞市场群也跻身“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掘金宝地。到现在,已发展为拥有各类服饰鞋帽专业市场38个,门面数量约2.7万个,年交易额超400亿元的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市场群和区域性、国家级、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无数个“陈春娥”在此实现财富梦想。

  不只是芦淞市场,工商人的身影在城市各个角落随处可见。1982年,市工商局在徐家桥沿港路及建宁街口兴建市场交易棚,1989年,在钟鼓岭投资兴建四层楼的大型交易市场;1985年1月,株洲市南区工商局投资兴建改造齐家桥农贸综合市场;1985年12月,株洲市东区工商局动工兴建晏家湾市场;1988年1月,株洲市北区工商局兴建湘天桥综合市场,1989年10月竣工开业……

  “呕心沥血建市场,一心一意管市场。”一座座市场的建成投用,见证了经营者汗水与拼搏的成就,见证了工商部门的创新与探索,见证了一代人光荣与梦想的实现。到1990年,株洲全市已建成232个市场,年成交额达67268万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96%。

  在工商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株洲市已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以县城为支点,以农村为依托,开放式、多元化、网络型的市场体系。

  “兴办一个市场,带动一批产业,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成为株洲工商部门在改革开放前期,助力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

  改革创新的“开拓者”

  改革的潮水,汹涌而至。

  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第一个有关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

  政策一出,如春雷乍响。株洲工商部门迅速响应,开放个体户创业,放宽工商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大力支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冲破人们对个体私营经济的传统偏见,激活了市场经济一池春水,株洲个体私营经济也就此起步。

  1982年,在工商部门的支持下,酃县(现株洲市炎陵县)十都乡个体户廖慧军成为个体户,她坚持薄利多销,急顾客之所急,受到热烈欢迎,小商店月营业额达1.2万元。当时,一位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才几十元。

  4年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庄严而神圣的礼堂里,廖慧军代表株洲市6万多名个体户,参加全国个体劳动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个体经济的兴起,激发了市场化的变革。“改革开放前,从服装被褥到茶米油盐,一切都得凭票购买。个体工商户的兴起,既方便了群众生活,也极大地促进了市场活力。”直到现在,株洲市工商局局长吉振君仍保留着当年的一些票据。

  1978年底,株洲市个体工商户只有120户,从业人员只有145人。到1998年,短短20年时间,株洲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1.5万多户,从业人员24.5万人,分别为1978年的959倍和1755倍,涌现了一批注册资金过百万元,年产值过千万元的私营企业,个私经济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的过程中,工商部门积极做好企业登记注册工作,规范市场主体资格,严把市场准入关,促进各类企业健康发展,积极支持企业改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推动经济发展。

  新时代,新常态,新作为。

  2014年起,株洲工商全面启动商事制度改革,以减少行政审批、降低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创新创业为着眼点,陆续出台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年检改年报、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等改革举措,市场经济再掀高潮。

  “上午10时提交登记材料,11时领到了营业执照,在株洲新办企业太便捷了!”2018年10月18日,想办一家生态农业公司的彭蓉到株洲市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窗口,递交有关资料后,只花1小时就领到了营业执照,这让她欣喜不已。

  今年,株洲市工商局实行商事登记领域“证照联办”改革,大幅整合优化流程,将涉及多个部门的多个事项审批整合成“一件事”,实现“一套受理材料、一个联办系统、一窗受理出件”,真正变“多次跑”为“一次跑”。“以前办理营业执照,要跑好多部门,每个部门都要核发证照,非常麻烦。现在只要跑工商一个部门,3个工作日时间就拿到了企业开办的各种证照。”

  简政放权,市场创新的活力迸发。

  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启动当年,株洲市新增企业6839户,增幅达70. 9%,新增企业注册资本246.03亿元,增幅达99.5%。到2018上半年,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43485户,注册资本4237.57亿元。其中,实有企业56278户,注册资本4060.21亿元;实有个体工商户187207户,注册资本177.36亿元。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二。

  改革红利,成为群众“口袋”里真正的实惠。这既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必然结果,也是株洲工商人持续推进各项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

  经济秩序的“管理者”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规范的市场运行秩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更离不开工商部门的依法监管。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网购成为许多人生活的重要部分。网络消费侵权现象也日益凸显。2017年,株洲工商联合杭州市余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国首创网络交易监管异地协作机制,化解网络侵权难题,为本地品牌保驾护航。

  株洲特色炎陵黄桃,个大味甜,受到消费者喜爱,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2016年,在株洲工商大力支持下,炎陵黄桃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此开启其畅销之路。

  品牌迅速发展,也吸引一些不法分子打起了“歪主意”。今年黄桃上市期间,网上有人或“傍名牌”,或诋毁品牌形象,严重侵害炎陵黄桃形象。

  接到举报后,市工商局迅速行动。一支由市工商局工作人员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当即赶往炎陵收集资料,2天后,队伍又马不停蹄赶赴杭州阿里巴巴公司总部,在当地监管部门的支持下,与阿里巴巴公司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了有效沟通。

  很快,40多家涉嫌侵犯“炎陵黄桃”商标权益的淘宝商家,相关产品全部下架,有关链接被删除。

  “市场监管要取得成效,就要主动作为,把解决扰乱市场秩序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作为监管工作重点。”

  这是株洲工商系统执法人员多年以来的共识。

  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株洲工商始终坚持以高压态势加强市场监管,着重解决人民群众和广大经营者关心的假冒伪劣、短斤缺两、不正当竞争等热点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大力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坚持每年抓住春耕、夏 种等农业生产的重要时段,加大农资抽检和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

  以电信、银行、保险、水电气等公共服务行业限制竟争行为为重点,大力开展竞争执法工作,打击霸王条款;

  对传销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多次被评为“查无”先进单位和打击传销优秀单位;

  加强网络交易监管,开展网络商品质量抽检、违法网站主体核查和网上广告巡查;

  打击商标侵权、规范广告经营行为、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创建文明市场、评选“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在全省率先部署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工作,49个市直部门和县市区政府及其部门均实现联网,实现了企业许可、处罚、扶持等信息归集、共享……

  40年来,株洲工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据统计,仅2017年,全市就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800余起。2017年4月,由市工商局查处的“株洲县南州新区石油销售公司侵犯中国石化等注册商标专用权案”,成为湖南省唯一入选当年度全国工商、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商标侵权十大典型案例。

  一个市场规范,保障公平,切实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坚决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的营商环境,已经逐步形成。

  消费维权的“守护者”

  “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请拨12315。”一句再简单不过的朴实话语,饱含了全市工商系统执法人员对广大消费者沉甸甸的承诺和爱心。

  镜头拉回到改革开放之初。彼时,市工商部门即在活跃市场、促进流通、严格监管方面为百姓安心消费筑起了一道屏障,但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远跟不上消费需求增长的速度。

  “民者,万世之本。”人民群众是党的根基所在,是工商人勤政为民的根本源泉。用心、用情帮助百姓解决好面临的消费侵权,成为工商人不断提升自我、砥砺奋进的时代使命。

  1993年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全票通过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部在整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专门法,犹如黄钟大吕之音,掀开了消费维权事业的新篇章。

  1993年11月5日,株洲市消费者委员会成立,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维护消费者权益,成为该组织始终坚持的根本。1994年,株洲市首次评选“消费者信得过单位”。1999年3月15日,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热线在株洲开通。

  “我租车未成,租车公司扣押我的订金不肯还给我”,“物流公司将我网购的衣服寄丢,却不按实际损失价格赔偿”,“我在一电脑科技店买了台新电脑,回家发现是个二手货”…… 大到车子、房子;小到针头线脑,12315热线电话事无巨细,内容繁杂,几乎涵盖社会各行业。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有群众投诉,株洲工商人随叫随到、任劳任怨,为百姓群众谋福祉、办实事、解难题。

  多年来,以12315为依托,工商部门将经济重任担在肩上,将民生民权记桂心头,通过拓展维权网络、创新维权方式、强化数据分析,多管齐下护民生:

  拓展维权网络,形成合力,深入开展消费维权进社区、进学校、进商场、进农村、进景区等“五进工作,目前,全市设立消费维权站已达329家,实现消费者就近投诉、就近解决消费纠纷;

  创新维权方式,激发新动力,先后对全市通讯服务行业和品牌汽车销售及服务企业存在的问题,大力开展了消费维权评议活动和专项整治行动,促进通讯服务行业和品牌汽车销售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有效增强了经营者诚信经营意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消费者广泛好评;

  加强数据分析,放大维权效应,强化12315数据统计分析预警功能,针对消费者申诉举报热点、难点问题,发出监管提示,发布消费警示,切实将消费维权关口前移;

  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严查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加强质量专项抽检、开展假冒伪劣专项整治、健全投诉举报和咨询服务系统、及时曝光侵权典型案例……40年来,在工商部门的努力下,株洲市消费者权益行政执法体系不断健全,执法力度显著加大,消费者满意度持续提升。

  梦想激扬,初心不忘;继往开来,征程豪迈。

  40年来,株洲市工商局全体干部职工不辱使命,不遗余力维护着株洲一方热土的经济秩序,助推株洲经济加速发展。

  新时代,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面临新形势,有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全市工商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的决策部署,忠诚履职,干净担当,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奋力开启株洲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新征程,为株洲加快建成“一谷三区”实现“两个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改革未有尽时,前行豪情不减。做好新时代的答卷者,株洲工商人未有懈怠。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刘郁蕾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news.rednet.cn/c/2018/12/29/480293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