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增强“四力”陕西行丨4000年前后稷教农事的地方如今成了农科新城

来源:红网 作者:刘璇 编辑:马丽红 2019-06-09 17:06:36
时刻新闻
—分享—

DSC_3448副本.jpg

在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中外专家向采访团们讲解旱区节水知识。

红网时刻记者 刘璇 陕西报道

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在陕西杨凌“教民稼墙,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

1997年7月29日,国家批准建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并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序列管理。国家交给杨凌的任务是: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做出贡献。

22年过去了,杨凌示范区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呢?

5月29日,红网时刻记者跟随新闻战线增强“四力”采访团来到杨凌,近距离了解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如今肩负着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国家使命的农科城。

有中国旱区特色的现代节水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

在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邹宇锋带领大家走入地下的根系监测室,见证神奇的实验。

根系监测室里有几根高高的直径大约40厘米的有机玻璃柱,大多蒙着遮光布。为了展示,其中一根柱子的遮光布被掀开,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泥土里细细的白色根须。

科研人员通过监测小麦根系来研究节水,筛选出适合在干旱半干旱区种植的小麦。

记者了解到,这所研究院是针对我国旱区农业技术研究与国外差距较大的现实,以及旱区水资源缺乏与农业用水利用率较低的现状,2012年由教育部、国家外专局专门批准设立的,旨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节水农业理念与技术,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旱区特色的现代节水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支撑旱区农业持续发展。当天采访团一行在这里遇到了来自美国的专家,他也是旱区节水农业产品研发团队的一员。关于节水农业的创新和突破,中外专家们在这里碰撞出不少火花。

集聚创新国内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在杨凌现代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里,记者走进了栽满各种西红柿的白色大棚。棚内的西红柿结满了藤,大小不一,颜色各异,惹人喜爱。

IMG_3193副本.jpg

杨凌现代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的西红柿种植区。

从每一列西红柿上方挂着的牌子可以看出,它们的品种都不一样。“西红柿亩产大约1万斤,主要应用了5种技术······”陕西省职业农民协会会长、杨凌现代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负责人马新世告诉大家,这里种植西红柿用的是养殖企业的废弃物制作的农家肥,还有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大地节约了用水。

摘下西红柿品尝,“很甜很新鲜!”大家不由地竖起了大拇指。

像这样的优良产品,在杨凌还有很多。目前世界小麦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一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小偃6号”、第一例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等数以千计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均诞生在杨凌。

在这座以集聚创新国内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培育形成了设施蔬菜、经济林果、畜牧养殖、苗木花卉、良种繁育、食用菌、设施瓜果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格局,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700项,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18个,打通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最后一公里,年示范推广面积9031万亩,年示范推广效益230亿元。

来源:红网

作者:刘璇

编辑:马丽红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news.rednet.cn/content/2019/06/09/558100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