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乡村振兴看大理丨进村走厂 探寻大理乡村振兴发展“干货”

来源:红网 作者:郭千千 编辑:马丽红 2019-08-18 11:19:53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90818013833.jpg

极具特色的白族民居:青瓦白墙、斜屋顶、淡墨画。

红网时刻记者 郭千千 大理报道

大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果,又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8月17日,2019全国网络媒体大理行记者团走进云南黄氏来思儿乳业有限公司、湾桥镇古生村和喜洲镇周城璞真扎染厂,实地探寻大理乡村振兴发展“干货”。

看青山、望绿水、品乡愁

走进大理湾桥镇古生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青瓦白墙、斜屋顶、淡墨画的白族民居。村子里街巷整洁,溪水环绕,绿树成荫,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气息。

古生村是洱海之滨众多白族村庄中的一个,有2000多年历史。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古生村考察时说,“这里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并嘱托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为了保护好生态环境,古生村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严守耕地红线,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1220亩,全力控制农业污染;全面实施污水综合管网建设工程,“雨污分流、三线入地、四水全收”,形成洱海保护网格化管理责任机制。

2018年以来,大理白族自治州率先在云南省开展乡村振兴州级试点,选择了12个乡镇、25个村作为试点目标。让试点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及时研究编制试点规划或方案,明确试点工作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古生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在编制方案时把“记得住乡愁”融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完善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办法,加大“古院、古物、古树”保护力度,保留千年古村的白族村落和历史文脉,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对老民居进行改造。古香古色的民居风格,让古生村逐渐成为大理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洱海绿色食品牌:纯正的“中国酸奶”

微信图片_20190818013826.jpg

全自动智能化车间。

在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无人无菌的“两无”全自动智能化车间静默地运转着。据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这样的“两无”全自动智能化车间,包含特色发酵乳和其他乳制品、植物蛋白饮料生产线32条,生产规模达日处理420吨生鲜乳及植物蛋白饮料。

南皇氏来思尔乳业还拥有首个国内企业自建菌种种质资源库,收储10000多株云南原生菌株,是国内唯一采用自主筛选菌种及继代式高密度菌种培养技术生产发酵乳的企业,也是国内唯一拥有水牛奶干酪生产关键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乳制品企业。

2018年以来,大理州围绕洱海保护治理和打造世界一流“洱海绿色食品牌”的总体目标,打响下关沱茶、来思尔酸奶等企业品牌;以“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科研+种养+加工+销售+流通”全产业链发展,积极培育本土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

2018年度来思尔实现产销各类乳制品8.6万吨,产值7.4亿元,利润6500多万元,上缴各项税收2000多万元。收购生鲜乳近43000多吨,向农户支付奶款达15480多万元,带动25000多户农户长期发展牛奶养殖,并通过奶牛养殖实现增收创收。

体验扎染技艺!用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微信图片_20190818013840.jpg

扎好的白布正在锅里染色。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据史料记载,两汉时期,生活在大理地区的白族先民已经有了纺织业和使用植物染料染制纺织品。唐宋时期白族扎染已经成为一项成熟技艺。扎染布由手工针缝线扎,反复冷染浸制而成,显色青里带翠,凝重素雅,精工制作,图案清新,色彩绚丽。

喜洲镇周城璞真扎染博物馆馆长周城段是扎染技艺第十八代传人,其妻子段银开是白族扎染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年前,段树坤夫妇俩将家庭式扎染作坊,改变为集生产、展示、参观、制作体验为一体的扎染博物馆,将传统白族扎染文化有机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以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段树坤介绍道,一般来说,想要扎结一匹布,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自己厂里的员工数量肯定是达不到大批量生产的要求,于是他就把扎结工作分给周城的居民,不仅按时完成生产任务,更实现互助帮扶,提高了周城的人均收入。

“扎龙扎凤扎三春锦绣,染草染花染七彩人生。”记者团队走进扎染体验区,在段银开的亲手指导下体验扎染制作,将一块白布翻卷折叠,随后放入染缸浸染……很快,一块扎染作品就诞生啦。

来源:红网

作者:郭千千

编辑:马丽红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news.rednet.cn/content/2019/08/18/581901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