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刻知道丨演员高以翔去世,远离猝死,这些方法必须掌握!

来源:红网 作者:刘经纶 编辑:廖浩宇 2019-11-28 17:35:29
时刻新闻
—分享—

11月27日凌晨,35岁台湾艺人高以翔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晕倒,经抢救无效去世,最终宣布为心源性猝死。我们在这位年轻艺人的突然离世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不禁反思:猝死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心源性猝死”究竟带走了多少生命?为自己,为他人,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1.png

心脏猝死并非遥不可及

在高以翔之前,已有多位艺人因心脏猝死死亡。

2007年6月,相声演员侯耀文在家中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59岁。

2018年9月,「吉祥三宝」父亲布仁巴雅尔突发心梗去世,享年58岁。

2019年9月,北京人艺演员 / 导演班赞突发心梗去世,年仅41岁。

……

多数人认为,名人的工作压力大、强度大,猝死发生率自然高于普通人。其实,心脏性猝死离普通人并不遥远,甚至有年轻化的趋势。

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人数约为55万,也就是说每1分钟就有1个人因为心脏猝死而去世。

可以说,不论是收入颇高的明星,还是勤恳工作的普通人,在心脏性猝死面前一律平等,只有不足1%的人可以成功获救。

由此可见,高以翔的悲剧,并非偶然。

导致猝死的诱因有许多

导致猝死的原因很多,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呼吸睡眠暂停、肺栓塞等等。此外,还有很多诱因可以加重加速病情进展,包括年龄、劳累、吸烟、酗酒等等。

其中心血管系统导致的猝死,被称为心源性猝死(SCD),是常见的猝死类型。有数据显示,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仅次于癌症!甚至在一些发达城市,心源性猝死比癌症还多。中国人群心源性猝死的总发病率为41.8/10万人,依此推算,每年约有近60万人发生猝死,相当于每天有1500人发生猝死。

年轻人更应注意预防猝死

年轻人会因为心血管疾病而猝死吗?答案是肯定的。年轻人的猝死诱因尚不明确,但仅有14%的患者猝死是由运动诱发的,而年轻人最常见的猝死原因分别是致死性心律失常(31%)、冠状动脉疾病(22%)和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14%)。

可见,年轻人常因为没有严重的预警症状而忽视自己的健康状态,部分人仅在劳累时感到胸闷或轻度不适,从而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心源性猝死的症状

猝死是突然发生的,多数人发作前无症状,只有极少数的心源性猝死者在死亡前6个月内曾因心脏疾患而就诊,绝大多数病人则因症状缺乏特异性而被忽视。

心源性猝死发生时,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心跳停止,摸不到脉搏。在发生前,少数人可能会出现心悸、乏力、胸闷、气短、胸痛、头晕、恶心等症状。

所以出现以上症状,及时就诊!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找到关键因素能降低猝死风险

1. 改善生活习惯,降低心梗风险

目前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有:吸烟、缺乏体育锻炼、肥胖(超过理想体重的 20%),血糖、血压、血脂控制不佳,长期精神压力大。想降低心梗风险,控制好这些风险是关键。

2.学习心肺复苏,关键时刻救命

猝死急救一定要在黄金四分钟之内!数据显示,心脏骤停超过4分钟,脑组织会发生永久性损害,超过10分钟就会脑死亡。先说每个普通人应当掌握的救命技能——心肺复苏,详细方法如下:

胸外按压

及时有效的胸外按压是抢救心跳骤停的关键。

操作方法是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按30:2的比例持续交替进行(按压位置是胸骨下半段)。

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

清理患者口鼻异物,保证其呼吸道通畅,然后迅速进行人工呼吸。

操作时需要捏住鼻子,抬高下巴,包住患者的嘴吹气,吹到胸部隆起为准。

早期除颤

及时用 AED(体外自动除颤器)。

大多数成人突发非创伤性心搏骤停的原因是室颤。研究发现,对于室颤患者,每延迟1分钟除颤,抢救成功率就会降低7%~10%。(心肺复苏前要先判断患者有没有反应、大动脉搏动有没有消失。只有心跳呼吸都停止,或没反应的患者出现呼吸濒死样的喘息,才需要立刻进行心肺复苏。)

常做5个动作预防猝死

1. 坚持锻炼

适度运动有助于保持身体活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弹性,让心血管更年轻。也可以避免肥胖,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

2.吃得更营养

把垃圾食品扔出你的食物列表,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两餐之间吃点高营养的坚果、水果或酸奶,把身体喂饱了,精气神自然更好。

3.多出去转转

闷在室内久坐不利于健康,不仅会导致肥胖,还会让心情更压抑更焦虑。不如抽空参与社交活动,或出去走走,与大自然亲近,每天行走一万步促健康,多晒晒太阳能促进钙吸收,多看看绿色也能调节情绪、舒缓压力。

4.凡事慢一点

做事有规划,把必做的事安排在工作时间的8小时内,按轻重缓急有节奏地完成,避免急急忙忙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工作之余的时间,为自己培养一至两项兴趣爱好,凡事慢一点,学会享受生活。

5. 保证睡眠时间

充足睡眠是对身体健康最好的保护,不要熬夜,尽量做到晚上11点前睡觉,最大限度地确保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午休时间不论身在室内室外,闭目养神或小憩20分钟都是必要的。

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我们永远不知道,希望35岁的高以翔天堂安好,愿每个人都能好好珍惜生命。

来源:澎湃新闻、中国医学论坛报、丁香医生

时刻新闻记者 刘经纶 综合整理

来源:红网

作者:刘经纶

编辑:廖浩宇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news.rednet.cn/content/2019/11/27/626437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