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土壤,你会想到什么呢?“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根。”土壤安全关系着粮食安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是维系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2019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题是“Stop Soil Erosion,Save our Future”,阻止土壤侵蚀,拯救我们的未来。
你脚下的土壤,都是近在咫尺的“千年等候”
地球形成的亿万年前,最初并没有生命,在海洋生命出现后,又经过亿万年的风霜,直到地表出现了维系生命的土壤,人类的诞生才成为可能,从而开启了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土地是实实在在的时间产物,2-3厘米厚的土壤需要1000年才能形成。
专家指出地球上95%的食物来源于土壤,这么看来,说“吃土”好像也有几分道理。土壤保存了至少四分之一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是粮食、饲料、燃料和纤维生产的根基,不仅仅为生态系统和人类提供多种服务,更是帮助抵御和适应气候变化。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到2050年,我们的土壤需要多产出60%的食物才能满足人类增长的需求。
世界有多大,土壤就能有多美!
如果你到过云南的东川,那么你肯定会为那里惊艳的红土地所陶醉;如果你到过湖南的新化,那么你绝对能被那里层叠的梯田所倾倒;如果你到过东北的黑龙江,那么你必然会为那里沃野千里的黑土地所折服。
东川红土地景色。
东川红土地景色。
金色稻田是黑土地丰收的象征。新华网发(李海东摄)
湖南新化县水车镇梯田。
我们都熟悉的是东北的“黑土地”和“黄土”高原。东北地区气候湿润而寒冷,黑色腐殖质因矿化分解缓慢被大量积累在土壤表层,长年累月黑色不断加深,因此称作黑土。黄土高原的黄土,有机质含量不高但其颗粒细腻,适宜耕作,其所在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另外,南方闷热潮湿而多雨,大量易溶于水的土壤矿物质,受雨水冲刷而淋失,最终剩下铁铝化合物因而呈现红色。
西部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土壤以盐土和碱土为主,这类土壤中富含碳酸钙、石膏等白色物质,加上可溶性盐在土壤表层聚集,所以变成了白色。东临大海,又是很多江河的入海口,因此土壤长期处于淹水状态之下,其中的氧化铁(Fe2O3)被还原成氧化亚铁(FeO)而呈灰绿色,是为青土。“五色土”成了我国丰富的土壤资源类型的一个缩影。
每5秒钟就有一个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土壤会被侵蚀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土壤的头号威胁---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是什么?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温度、人为等外力作用下,土壤物理结构或化学成分发生破坏或位移,包括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等过程。全球除永冻地区外,均发生过或正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
目前土壤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是土壤侵蚀,侵蚀导致侵蚀源地土壤肥力退化,每5秒钟就有一个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土壤会被侵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地球表面形成2-3厘米厚的土壤,需要长达1000年的时间!”
什么导致了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土流失”。专家解释说,土壤侵蚀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气候变化和地形地貌是主要的自然因素。气候因素主要是降水,而坡地土壤最容易被水力侵蚀盯上,并且坡度的大小、坡长、坡形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坡度,因为坡地上暴露的土壤容易在水流的冲刷下被带走,坡越陡,往往水流冲刷能带走的土壤越多。
人为因素则是加剧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城镇、工矿建设的发展,不仅导致了侵蚀量增多、地区生态景观的改变,而且危及江、河、湖泊的常态运行。
土壤侵蚀的危害有哪些?
破坏土地——土壤侵蚀导致土地破坏,农田被吞食,坡耕地表层土壤侵蚀后,使土地日益瘠薄。
加剧洪水危害——被水带走的土壤沉积在下游河道,削弱了河床泄洪能力,会加剧洪水的危害,淤积在水库中导致水库、山塘、湖泊面积减小。
导致自然灾害——洪水、泥石流等土壤侵蚀发展的极端事件,还会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全球肥沃土壤正以比自然补充更快的速度消失,最后导致表层土壤变得贫瘠。每年大约有750亿吨土壤流失,世界上80%的适合耕作的土地都遭到中度或者严重侵蚀,全球肥沃土壤将在60年内消失,人类因此将面临新的粮食危机。其中中国土壤的流失速度比自然补充速度高57倍,欧洲高17倍,美国高10倍,澳大利亚只有5倍。而人类的管理不当和过度耕作导致的侵蚀、气候改变以及日益增加的人口,是全球肥沃土壤流失的主要原因。
湖南拟立法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法
健康土壤才能生长万物。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湖南省人民政府拟定了《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办法(草案)》。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有色金属采、选、冶等活动带来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比较突出;湖南是“鱼米之乡”,农业面源污染面积较大,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这些问题,虽然上位法有所涉及,但比较原则,需要结合湖南实际制定地方法规,使之更具操作性、针对性和地方特色。因此,制定本《办法》很有必要。
资料来源:新华网、扬子晚报、中科院南土所公号
文字整理:彭笑予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彭笑予
编辑:彭笑予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