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摄影师到环境保卫者,他为何能治愈“自然缺失症”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冯竞萱 2019-12-05 15:45:56
时刻新闻
—分享—

最近朋友圈突然被“2017-2019”这个梗刷屏了。变秃、变丑、变胖,这三大难关“丧”得够彻底,也是当代年轻人不得不说的痛。

在这一片哀嚎中,总有那么一股清流。不管时光如何流转,只因初心不改,他们永远是一个模样,甚至越发年轻。比如,这位将自由刻在基因里,为了环保事业“永不下班”的晚稻。

生于1972年的晚稻,跟孩子们在一起,像一个“大男孩”。

“不下班”的环保卫士

“做环境保护的人都具有什么特质?”本以为会听到“有责任心、有大爱”这样的回答。但晚稻说——“最重要是乐观!”

晚稻用一种抑扬顿挫的播音腔娓娓道来:“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对应的,对环境的污染也是不小的体量。如果刚刚接触到这一块,难免会产生一种负面情绪:愤怒、低落、失望。悲观者会很轻易的放弃,而只有乐观者,才能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因为问题不会因你的情绪而消失,只有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才是正道。”

2008年时的晚稻,是一名职业的生态摄影师,青藏、青海、云南....这些大众眼中的“天堂秘境”都被他玩了个遍。但,“极致的美总伴随着无可避免的残缺”。一张张美照背后,是触目惊心的污染,晚稻真心觉得“挺难过的”。

抱着“必须要做点什么了”的初心,晚稻开始了他漫长的“环保之旅”。和大众印象中一般的环保家不同,他拥有六年青藏高原实打实的环境调研和志愿者经验,还是青海三江源水环境科考队员、中科院水生所长江江豚科考队队员,近几年又增加了“湖南省创意环境科技传播中心负责人”的身份。

常年暴露在恶劣的户外环境,加上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他晒黑了,但更“强大”了。在这个年近五十的汉子眼里,“环保”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和血肉连在一起的“终身事业”。2012年,晚稻成立了一个民间小团队,取名为“河流守望者”,将镜头定焦至他热爱的母亲河——湘江。

“一开始大家在各自的城市开展河流保护,大概开展了两年时间。”这个过程的艰巨程度不言而喻,“连续开展了两年的巡逻、保护、举报和监督后,我代表团队获得了‘CCTV年度法治人物’称号。”经过长期一线的环境环保工作,晚稻总结了相当多的经验,对于环境保护的下一步动作,他也有了新思路。

晚稻老师的“自然课堂”

“现在很多孩子都有环保意识,但是怎么让他们动起来才是最关键的。一定要在孩子心中埋下环保的种子,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而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倡导,也一定不是普通的上课或者照本宣科,而是提供切实可行的环境共治的方案。”

“说一千遍不如做一遍。”对于怎么跟这群半大的孩子做宣导,晚稻有自己的“笨”办法。“我带着他们到河流的排污口,让他们看到这里的污染情况,当他们无法忍受这些臭味和垃圾时,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跟着晚稻上了几次课后,很多孩子才知道“在河边捡垃圾”这件事儿,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水质的酸碱度、调查底栖生物、排污口的处理方式,甚至防洪堤的走向,都是相互关联的大问题。

在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晚稻老师给普通上班族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小tips:不要使用一次性塑料袋,随身携带一个小袋子,逛超市、买菜都用得着。对晚稻来说,这条“环保之路”没有终点。

(来源:金鹰955)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冯竞萱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news.rednet.cn/content/2019/12/05/627884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