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开始从国家层面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将被纳入法制框架,对此,有人拍手叫好,可有人却被垃圾分类难住了,甚至可以说是一头雾水。干垃圾和湿垃圾傻傻分不清,最让人抓狂的是,没扔对垃圾还会面临罚款,还可能影响个人信用。现代人对垃圾分类处理尚且头疼不已,那古人又是如何处理这么个棘手的难题呢?
商朝:垃圾乱扔要剁手
对乱扔垃圾进行处罚的可靠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商朝时期,名曰《弃灰之法》,记载于《韩非子·内储说上》之中: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也就是说,在商朝凡是把垃圾扔在大街上的人是要剁手的。商朝对乱扔垃圾的处罚是严酷的。韩非还记叙了子贡和孔子对这条法律的评价,二人认为这是让人们做容易做到的事,以避免遭受讨厌的刑法处罚。
先秦:脸上刺字人尽皆知
有人会认为,就扔个垃圾而已,后果居然这么严重!但商朝的刑罚可是出了名的严苛,也就不为过了。时间往后推移一点,咱们来到先秦时期,这时候不少城池已颇具规模,人口也开始密集起来,大量生活垃圾产生。为了保护环境,当时的统治者制定了相当严格的法令。据《汉书·五行志》记载: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颜师古注引孟康说:商鞅为政,以弃灰于道必渫人,渫人必斗。故设黥刑以绝其源。解释一下,灰就是垃圾,“黥”是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为上古五刑之一。简单来说,就是在街上乱扔垃圾的人,要在脸上刻字。在当时,你如果偷偷扔个垃圾,脸上被刻个字,那结果就是满大街都知道了。
唐朝:杖责60大板
唐朝对生活垃圾的管理更加规范和严格,再说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居住人口达百万之众。这样一座大都市,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巨大,不严管不行啊。为了处理垃圾问题,国家颁布了相应的法规,其严格程度不逊于先秦。《唐律疏议》记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意思是在街上扔垃圾要杖责,倒水没事,如果执法者执法不严,同罪。
宋朝:处理垃圾还可发家致富
就像现代衍生出代为处理垃圾分类的职业一样,古代也有以替人扔垃圾为生的。《朝野佥载》记载:长安富民罗会,以剔粪为业。 宋朝《太平广记》中则有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业,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也就是说,此人靠回收垃圾成为了百万富翁。不得不说,替别人处理垃圾在宋朝可是一个发家致富的好差事啊!为此,宋朝还设置了专门管理街道的机构:街道司,这个部门下属五百人,除了负责洒扫街道、整顿市容,还包括疏导积水、修治沟渠。
明朝:产业化运作回收各类垃圾
明朝人为了改善环境也是做了不少努力,明人笔记《万历野获编》记载:明朝前期街道环境是“雨后则中皆粪壤,泥溅腰腹,久晴则风起尘扬,颠面不识”,就是说雨天街上全是粪便泥浆,还会溅到身上;晴天时,风一吹,灰尘全糊在脸上。后来明朝有了先进的排水管道,垃圾处理也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各类垃圾有专人回收。比如粪便从城里回收,再运到乡村出售,用于耕作。
清朝:相关规定施行但收效甚微
最后来到清朝,在清朝制定了相关垃圾处理规定,如设置清道夫,对乱扔垃圾者笞四十。但是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因为清朝的城市街道卫生状况似乎比明朝更为糟糕。《燕京杂记》中说:人家扫除之物,悉倾于门外,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积如山,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人们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而到了每年2、3月,由于排水问题,都得开沟把脏东西挖出晾晒,那味道,想象一下都觉得酸爽……
素材来源:新华网、中新网
来源:红网
作者:刘经纶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