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耕文明与国家治理”纵横谈之五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自己的饭碗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从质的安全到量的安全,粮食问题与农业立国这个重大命题,始终是我们国家绕不开的根本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兜底工程。
2019年12月21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短板,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会议还讨论了即将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
为进一步研究和重视三农问题,观潮君委托红网智库专家组成员进行了深入调研思考。抚今追昔,结合“中国之治”和湖南省情,撰写成“农耕文明与国家治理”纵横系列谈六篇。今日推出第五篇,以期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在思想上、理论上乃至行动上有所裨益。
随着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定居生活的发展,人类进入农耕文明,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们顺天应命,守望田园,辛勤劳作,实现了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
然而,工业文明的到来,这种男耕女织,分工简单,自给自足,不重商品交换的农耕文明,往往被贴上保守落后的标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认识到农耕文明的价值,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及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发扬光大农耕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蓝本。
精准扶贫是以农村为主战场,向绝对贫困发起挑战,定时定量定标,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伟大战役。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十八洞村以惊天动地的变化,为湖南、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也为农耕文明的发扬光大开辟了正确途径。
脱贫致富的美丽的十八洞村。
十八洞村是湘西典型的苗寨,有大自然赐予的优美风景,有适合种植养殖的土壤……虽然解放后村民当家作主,但是依然没能斗垮贫困闭塞。在习近平总书记首倡“精准扶贫”之后,十八洞村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农谚说:”吃不穷,穿不穷,没有划算一世穷。”2013年11月3日,日理万机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堪称“超级农人”“三农专家”的总书记,从乡亲们朴素、实诚、浑浊的眼神里,看出他们的迷茫,对于脱贫致富怎么着手,缺乏精准判断;对于长远发展更是缺乏深谋远虑。“主要是来看望乡亲们,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在土坪里,总书记搬条凳子,与村民们围坐一起,听取乡亲们的意见,启发引导大家,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并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
按照总书记的思路,地方政府组织老百姓,将十八洞村的“家底”进行再“盘算”。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找“病灶”,挖“病根”,有的放矢治“穷病”。利用“小张家界”的山水发展旅游业;利用山地条件种植猕猴桃,养殖牛羊;“激活”传统的苗绣手艺。同时,精准改善基础设施,陆续启动“五改”(改厕、改水、改圈、改厨、改路)。
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中,一些保守落后的农耕思维得到变革。比如,许多村民习惯于单打独斗,不习惯于力量聚合;习惯于墨守成规、自由散漫,不习惯于推广良种、科学管理。这些“顽疾”,在成立猕猴桃产业合作社时得到克服。
2019年12月29日,十八洞村村民展示产业收益分红。石林荣摄
再比如,中老年苗民,习惯于“刨地寻食”的生存方式;年轻人习惯外出打打工、赚点苦力钱。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促使十八洞村村民与社会、与时代紧密“接轨”,文化素质逐渐提高,经营开发、商品贸易观念逐渐树立,思想境界、精神面貌发生巨变。
如今,在十八洞村,苗家乐餐饮、住宿生意火爆,价廉物美;土特产品、手工业品摊点密布,买卖公平。村民人人都是勤劳致富、脱贫攻坚能手,个个都是宣传精准扶贫好政策、宣传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宣传员“。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习近平总书记选择考察十八洞村,既寻常又不同寻常。寻常,是指总书记关心百姓冷暖,心系人民群众的公仆情怀,几十年如一日;不寻常,是指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倡“精准扶贫”,实践证明,这是发扬光大农耕文明的一个科学论断,十八洞村因而成为中国脱贫攻坚的“地标”。
“三沟两岔穷旮旯,红薯玉米苞谷粑。要想吃餐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首老民谣中唱的情形,在十八洞村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代之而起的,是宽敞平坦的路面,传统整洁的民居,热闹繁忙的农家乐;是银行邮局、书屋诗社、歌舞剧院等公共设施。连老太太老大爷,都人手一台手机,随意点微信刷视频听音乐,与南来北往的游客交流交易娴熟得很。
苗族歌舞。
精准扶贫,不仅让十八洞村脱贫致富,苗歌苗舞苗绣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也得以更好保护、传承和弘扬;推广良种、科学管理,使水稻、玉米、猕猴桃等传统种养技术得到改进。更重要的是,农民在精神上也逐渐脱离了贫困,具备了现代文明的思维。
几千年来,农耕文明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但是,由于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重农抑商,交流方式、思维方式偏执狭窄,导致农耕技术、农业技术发展缓慢,社会价值体系中,抱残守缺、墨守成规占有一定分量。
十八洞村发生的变化,是以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明为底色,进行一次重大变革的结果。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使许多像十八洞村村民一样的农民开阔眼界、从善如流,大量吸收现代文明,思想观念、精神境界、农耕技术、致富本领得到极大提高,农耕文明得以发扬光大,呈现出新的姿态,焕发出新的活力。
红网时刻特约作者:观潮的螃蟹
来源:红网
作者:观潮的螃蟹
编辑:何冰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