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
从1970年4月24日至今,超过300次航天发射,将500多颗航天器送入太空,中国航天的成就举世瞩目。
现在中国拥有由通信、气象、导航、高分、空间科学等各类卫星组成的卫星大家庭。这些“高大上”的中国卫星都有什么本领?和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资料图
通信卫星:看电视、上网都靠它
说起通信卫星,人们并不陌生。这个卫星家族,就好像空中信使,收集来自地面的各种“信件”,然后再“投递”到另一个地方的用户手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1988年发射的东方红二号甲是我国首次研制成功的实用通信广播卫星,有4个C波段转发器,可以传输4路彩色电视信号和2400路双向电话。通过东方红二号甲卫星,全国有几亿人通过数千个地面接收站收看电视节目,大大改善了我国的通信和广播电视传输条件。
从“东方红二号”开始,通信卫星的传输速率在不断提高,也为人们提供着一代一代升级的服务。我国基于东方红五号平台最新研制的实践二十号卫星,传输速率达到了10Gbps,这也是目前世界在轨验证得到的最高传输速率。
实践二十号卫星于2019年12月27日随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于2020年1月5日定点在地球同步轨道后,开始进行在轨测试。
通信卫星一般采用地球静止轨道,位于地球赤道上空约3.6万公里处。从地面上看,卫星像挂在天上不动,这就使地面接收站的工作方便多了。由于位置高,不受地理条件限制,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比其他通信方式更可靠,特殊情况下甚至是唯一的通信手段,重要性不言而喻。
北斗导航卫星:让你不再迷路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先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GPS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和欧洲伽利略系统后,全球第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后来者,“北斗”直到2000年才开始拥有由两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卫星组成的“双星定位系统”,这就是“北斗一号”,开始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03年,第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升空,“北斗”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2004年,“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建设启动。到2012年年底,完成14颗卫星发射组网。“北斗二号”系统在兼容“北斗一号”系统技术体制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2009年,“北斗三号”系统建设启动;到2018年底,完成19颗卫星发射组网任务,“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并向全球提供服务。2020年3月9日,第29颗“北斗三号”卫星发射成功。至此,“北斗三号”收官只剩下最后一颗星,距离大功告成只差临门一脚。“北斗三号”系统继承“北斗”有源定位服务和无源定位服务两种技术体制,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服务,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用户还可享有区域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等服务。
北斗导航卫星示意图。
2020年4月4日,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如期抵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准备就绪,这标志着北斗全球星座组网即将收官。
从“北斗”双星定位系统建成算起,到“北斗”全球系统即将于5月按计划收官,中国航天人努力奋斗20载,今后,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人们都可以靠中国的卫星导航寻找到方向。
风云气象卫星:它让风云不再难测
我们平时收看天气预报,手机刷天气APP,背后都离不开风云气象卫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成功发射17颗风云气象卫星。目前8颗卫星在轨运行(包括4颗静止气象卫星和4颗极轨气象卫星),静止轨道卫星形成“多星在轨、统筹运行、在轨备份、适时加密”的业务格局,极轨卫星形成上、下午星组网观测,可对全球和区域范围内的极端天气、气候和环境事件进行及时高效观测,成为国产卫星中应用最好、定量化水平最强的卫星,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是全球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也是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的值班卫星。
4月24日,中国邮政推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五十周年》邮票,邮票设计中地球背景,就是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截至目前,使用我国风云气象卫星数据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已增至107个,29个国家已经建成风云气象卫星数据直收站,28个国家已经注册成为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用户。
高分卫星:太空上的“千里眼”
高分简单说就是高分辨率的意思。我们手机上使用的导航地图,有了高分卫星后,可以更精准!
以去年11月我国发射成功的首颗亚米级高分辨率光学立体测绘卫星——高分七号为例,大到“一带一路”重点项目规划、雄安新区的建设、冬奥会场馆的选址,小到住宅小区、学校、公园的选址布局,都需要大量高精度测绘数据作为决策依据,而这都有赖于高分七号提供的1:10000比例尺测绘数据产品。
高分七号卫星拍摄的北京首都机场真彩色融合正射影像。
“千里眼”一样的高分卫星还能对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的潜在隐患进行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通过灾前、灾后高分卫星的影像对比,可以直观展示灾害发生位置和灾区建筑物坍塌损毁情况,为应急救援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科学试验卫星:神秘星空的探索者
仰望星空,大家是不是也会对神秘的太空充满好奇?那么,这些星际的秘密就交给科学试验卫星家族来解决吧!
听听这些卫星的名字吧!“悟空号”“墨子号”“慧眼号”“张衡一号”……
中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
好像离我们很遥远,但名头可都不小。这些卫星都运行在高度约5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上,技能非常“高大上”,专注研究发生在地球、行星际空间乃至整个宇宙空间的各类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每有研究成果,都会引发颠覆性创新,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大动作”。
这些中国卫星“各显神通”,共同营造了我们现在便利的生活。
在这背后,却凝聚着成千上万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
今天,向中国航天人致敬!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中国新闻网)
来源:红网
作者:廖浩宇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