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俄乌冲突观察⑥丨止战之“战”:美国舆论操控唱出的“西皮二黄”

来源:红网 作者:胡冲 编辑:肖拓 2022-03-22 22:59:37
时刻新闻
—分享—

俄乌冲突观察①丨你觉得美国是真的关心乌克兰吗?

俄乌冲突观察②丨美国霸权黑手酿成危机,代价被转移支付

俄乌冲突观察③丨北约东扩 美国地缘战略下的如意算盘

俄乌冲突观察④丨美国那些生物实验室,还藏着多少秘密

俄乌冲突观察⑤丨捏白扯谎——美国不断进取的“荣耀”

好莱坞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很多人都看过,影片讲述了8名美国军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搭救深陷敌后的战友瑞恩。当我们震撼于影片恢弘的战争叙事时,或许,也会为美国发达的电影工业击节叹赏。

图片

但是,当我们谈起好莱坞大片的时候,到底在谈论什么?

一分为二来看,电影是“雕刻时光”的艺术,深受人们喜爱,艺术之外,好莱坞大片常常投射出美国价值观的弧线。就拿《拯救大兵瑞恩》来说,它告诉人们,只要你加入美军,哪怕你深陷敌后,军方至少会派出8个人豁出命去救你。这部电影,对内是美国的爱国主义大片、征兵宣传广告;对外是酣畅淋漓的美式价值观输出“道具”。

“把人们塑造成我们需要的样子,让他们听我们的。只要把脑子弄乱,我们就能不知不觉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迫使他们相信一种经过偷换的价值观念。”对于价值观输出,似乎没有比美国中情局前局长艾伦·杜勒斯说得更直接、更露骨的了。

价值观输出,也可理解为“文化渗透”。

图片

说起文化渗透,不得不提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创的“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从传播学的产生到“软实力”的提出,美国的价值观输出可谓形成了一套无远弗届的理论体系。美国的文化渗透,从来都不是为了传播美式资本主义的“福音”,给目标地区或国家带来“自由、民主、繁荣”,而是以“攻心”之术,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

美国的文化渗透,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针对性,这种柔性策略长期在目标地区或国家“深耕细作”,能取得杜勒斯所说的“洗脑”(brainwash)效果。最后,目标地区或国家一路狂奔,把自己的典章制度、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等连根拔起。这种受美国鼓舞的狂飙突进,在冷战结束之前叫“和平演变”,冷战结束之后,就叫“颜色革命”。难道穿个马甲我们就不认识你了?

乌克兰,美国文化渗透的跑马场

“文化帝国主义”为帝国主义侵略服务的本质并没有丝毫改变。

随着乌克兰危机时起时伏,地区安全局势动荡不宁。追根溯源,俄乌矛盾肇始于北约无节制的东扩。北约违背了当年“绝不东扩一英寸”的承诺,持续进行了五轮东扩,成员国数量由16个增至30个。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美国的文化渗透早已把乌克兰“突成了筛子”,这比明面上的北约东扩还要快得多。

2004年,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原本是总统大选中舞弊引发的民众抗议,无论如何也到不了“革命”的地步。但是美国看到了罅隙,通过非政府组织派出了数百名选举问题专家,为亲美的尤先科出谋划策。此后,尤先科一上台就“投桃报李”,把乌克兰加入欧盟作为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并且巩固西方价值观。

图片

早在“橙色革命”之前,美西方通过连篇累牍的新闻报道、电影、纪录片等形式,聚焦西方人眼中的切尔诺贝利事件,蓄意煽动乌克兰人反思原苏联历史、丑化苏联。以对苏联历史所谓“去中心化”,来为乌克兰采用美西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腾挪出空间。美西方以政治承认、经济援助为诱饵劝说诱导乌克兰弃核卸去武装。

“橙色革命”之后,乌克兰已经元气大伤。此后,乌克兰各派系倾轧内斗,社会贪腐成风,可谓到了上下交征的地步,作为原苏联最富裕的共和国之一,经济萎缩,债务缠身。直至今日,俄乌兄弟兵戎相见,确实让人唏嘘不已。

“假旗行动”:美国政府与美国媒体的“西皮二黄”

美西方媒体向来以所谓“新闻自由”“客观中立”“专业主义”等,进行自我标榜。实际上,他们是美西方总体舆论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媒体透露,就在乌克兰危机之初,《纽约时报》发表的两篇关于中国事先知晓俄罗斯对乌克兰军事行动的报道,均是美国国安会高官授意指使后的“奉命之作”。

3月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主持例行记者会时对此表示,美国政府在乌克兰问题上,接二连三散布针对中国的虚假信息,用心险恶。

3月15日,中国驻美国大使秦刚在《华盛顿邮报》发表署名文章。文章表示,所谓中方事先知情、“默许”“纵容”等说法完全是虚假信息,意在推卸责任,抹黑中国。

原来,美国政府唱了一出“西皮”,美国媒体帮腔唱起“二黄”,合起来就是一起抹黑、栽赃中国的“假旗行动”,亦即嫁祸行动。

俄乌冲突以来,美国政府一方面满口“仁义道德”,呼吁局势降温;一方面却给乌克兰“递刀子”,输送大量武器弹药。美西方媒体使劲煽风点火,如果说散布针对中国的虚假信息是“奉旨造谣”,报道俄乌冲突根源时一致指向俄罗斯的“侵略野心”和“帝国梦”,然后将问题归咎于一个臆想的“邪恶敌人”,这一“拉偏架”的宣传手段,可以说是与美国政府积极“对标对表

近日,美国社交平台脸书(Facebook) 在一封内部邮件中表示,将允许平台用户在俄乌冲突期间“网暴”俄罗斯。这封让人不寒而栗的邮件,真正提醒了世人,美西方在舆论战中,最终总会“图穷匕见”。

有一部在流媒体热播过的美剧,名叫《毒枭:墨西哥》(Narcos:Mexico),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墨西哥毒品泛滥、贩毒集团混战的故事。面对墨西哥的苦难,墨西哥人哀叹“墨西哥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美国正是墨西哥毒品泛滥的幕后推手。

图片

美国都没有“先富带后富”把近邻墨西哥带入繁荣富裕的康庄大道,又怎么可能劳师远征,在其他地区或国家打造所谓“普世价值”照耀的“人间天堂”呢?美国所宣扬的“普世价值”,其虚伪性、危害性、欺骗性,不言而自明。

每当硝烟弥漫,生灵涂炭,人们或许更能理解什么叫: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

(红网·燃青年工作室出品)


螃蟹稿文尾新图.gif


来源:红网

作者:胡冲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news.rednet.cn/content/2022/03/22/1104007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