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幸福就在这里·内蒙古⑦丨高跷秧歌迎客来!在呼和浩特遇见“舞动”的非遗

来源:红网 作者:朱丽萍 编辑:张云帆 2024-06-25 11:20:50
时刻新闻
—分享—

WechatIMG21.jpg

编者按6月16日,由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境内外网红大V内蒙古自治区“幸福就在这里”主题参访活动正式启动,参访人数30人,活动为期8天。参访成员将通过实地走访和亲身感受,讲好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的精彩故事。

呼和浩特玉泉区大召广场的高跷表演。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朱丽萍 内蒙古报道

每天傍晚,在呼和浩特玉泉区大召广场,数十位高跷爱好者总会相聚在这里有组织地开展表演,以欢乐喜庆的踩高跷表演迎接八方来客。

大召广场“塞外古刹”牌坊前是高跷爱好者们的定点“舞台”。

高跷表演也称踩高跷、踢拐子、扭跷子、高脚戏,跷子一般高为1米,呼和浩特地区的高跷表演,是以秧歌舞步(俗称“十字交叉步”)为基本舞步,因此称为高跷秧歌。高跷秧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是北疆传统民间艺术耀眼的一笔。

跷子一般高为1米,是以秧歌舞步为基本舞步。

这些高跷爱好者们是龙凤堂高跷俱乐部的成员,近50人的非遗传承俱乐部,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68岁。他们分别扮演着八戒,悟空,济公,香妃,渔翁,公子,将军,铁拐李,媒婆,财神,小丑,白蛇,青蛇等20多个角色。

高跷 内蒙古 幸福就在这里_9.jpg

高跷表演者与观众互动。

高跷表演。

代广生是一名铁路员工也是高跷八戒角色的扮演者,从小热爱高跷表演的他扮演的大大小小的角色深受群众喜爱。今年2月2日,代广生和妻子发起成立了龙凤堂高跷俱乐部,希望将高跷爱好者聚在一起,共同将非遗文化发扬传承得更好。

“高跷表演不仅是对我们非遗文化的传承传播,还能减肥变美。”高跷爱好者覃静说。

“勇敢地站上去是高跷表演者学习的第一步。”代广生说,成为一名稳重不失误的高跷表演者需要学习半年时间,而成为高手则需要过硬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身体平衡力与协调力,需要3年或是更长的时间磨练技艺。

晚上八点半,高跷爱好者们结束表演。

“表演的过程中会调动起身体上的每一个细胞,使全身心兴奋起来,将自己的自信与美展现给观众的同时,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身体,还能给观众带来快乐,何乐而不为。”代广生说。

来源:红网

作者:朱丽萍

编辑:张云帆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news.rednet.cn/content/646840/69/1403098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