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高校如何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莎 李长宏 编辑:张云帆 2024-07-26 14:56:38
时刻新闻
—分享—

022B85C0-E67A-4DDD-820F-06288E6071B0.jpeg

中非人文交流合作论坛。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兴莎 摄影 李长宏 长沙报道

7月25日下午,长沙40℃,中非人文交流合作论坛上,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为更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高校力量》的主题演讲现场,与长沙的天气一样热烈激昂。

如何结合高校自身优势,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北京语言大学以“语言”为桥,进行了先行探索与经验分享。

拓展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发挥校友力量

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以“语言”命名的国际型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建校60多年来,培养了80多位外国政要、300多位外国使节、多位国际组织重要官员,还有来自近200个国家和地区30万名国际校友。

“拓展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可助力多元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段鹏提到,杰出校友埃塞俄比亚前总统穆拉图·特肖梅、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托卡耶夫曾回访学校,格鲁吉亚总理、塔吉克斯坦共和国议长也先后访问学校,都在对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形成潜移默化之力。

北京语言大学目前重点参与了中法、中俄、中欧盟等十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例如与法国语言总司合作,在法国卢浮宫等地成功举办三届“中法语言政策与规划比较国际研讨会”;承办了中非合作论坛峰会预热活动“汉语桥——中非友谊知识竞赛”与中非、“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东欧等多国别语言文化交流项目等……

一系列高位推进的国际交流活动,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对话,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促进中外民心相通贡献了独特力量。

强化语言文化教育特色,在海外形成影响

screenshot-1721966693617.png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正在进行主题演讲。

“要发挥学校办学优势,强化‘语言文化’教育特色,培养中外友好人才。”段鹏介绍,学校已经构建了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语言科学交叉学科、汉学与中国学研究、国际中文教育为主体的“三强三新”学科建设体系,形成了“语言+”“重培优”“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特色。

同时,学校创新开展了“阿拉伯语+石油工程”“中文+新闻传播”等跨学科联合学位培养项目,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中外人文素养深厚、跨文化理解交际能力突出,胜任深度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每年平均接收140多个国家(地区)9000名留学生来校学习,近百名外籍教师在校任教,年接待外宾来访1500余人次。据统计,全球中文系主任中30%毕业或曾求学于北语。

目前,北京语言大学还在海外建设了3所分校,全球4大洲14个国家先后建设了23所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中文项目,与世界76个国家和地区的406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富有成效的对外开放办学格局。

以语言为桥,正在探索开创青年交流新范式

不同语言的沟通与互学,多样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世界文明共兴共荣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继续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基,为世界多元文明互鉴贡献力量,北京语言大学也还在进行探索。

段鹏谈到,北京语言大学将继续发挥语言文化教育的“助推器”作用,加快专业化、职业型以及汉学家等高水平语言类人才,以及政府官员、经贸等各领域深度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的精英人才培养。

高校也要适应语言学习与文化交流需求多元化、群体年轻化、动机多元化、途径多样化的新趋势,加强融通互鉴、丰富交流模式、创新传播途径,推动语言教育本土化发展,推进语言文化交流的因地制宜,构建全媒体传播新格局。

青年是推动全球发展的生力军,北京语言大学计划开设更多的各个国家之间青年交流的项目和机制,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文明互鉴方面,鼓励青年到更多国家“走一走”“看一看”,开展实地调研、短期研修、系列沙龙、微演讲、联合研究、文化日、文化周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山川异域稽古有获,日月同天润物无声。

北京语言大学也正在继续助力,让世界青年参与文化传承建构,提升各国青年对各自文化的认同感及对对方文化的包容感,开创青年交流新范式。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莎 李长宏

编辑:张云帆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news.rednet.cn/content/646841/60/1413525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