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共和国记忆丨1980: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来源:红网 作者:任思 编辑:宋芳 2024-09-23 09:01:52
时刻新闻
—分享—

焦点图.jpg

编者按: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红网、时刻新闻客户端联合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推出《共和国记忆》专栏,通过系统梳理和全面展示文学、音乐、美术等三个领域的优秀作品,勾勒出文艺领域经典作品衔尾相随、绵延而来的繁盛景象,使人们在重温那些经典作品的同时,也重温那些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辉煌历史。

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198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二年。那时,“文革”的阴霾渐渐散去,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悄然形成。步入不惑之年的张枚同和每个中国人一样,也被新形势所鼓舞。他精神焕发,准备在这场深刻的大变革中一显身手,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拿起笔,开始了创作。

张枚同深切地感受到,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文革”时期的歌曲已经过时,但与时俱进的歌曲还未问世。改革开放的大潮在涌动,如何让青年人跟上时代的步伐,用新的符合广大年轻人精神追求的优秀歌曲来感召和引领他们,成为张枚同思考的问题,他的思绪,与青年人、与刚刚起步的改革开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张枚同觉得,“年轻”,是青年和改革开放事业共同的特点。于是一首充满着时代感、迸发着青春气息的歌词从他的笔端流淌了出来:“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啊,亲爱的朋友们,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歌词写毕,张枚同给它定了《八十年代新一辈》的标题,投稿给了专门刊登歌词的刊物《词刊》。《词刊》1980年第3期发表了这首作品。

1980年初夏的一天,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到一位朋友家去做客,只见朋友家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正随着录音机里放出来的歌曲又扭又唱。谷建芬仔细一听,认为那首歌曲并不适合青少年,可朋友对此感到很无奈,说:“现在没有人为年轻人写歌。”朋友还建议谷建芬试着为年轻人写点歌。

朋友的一席话,让谷建芬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她开始到处寻找适合年轻人的歌词,最后找到了张枚同写的《八十年代新一辈》。谷建芬对歌词十分满意,不久就为歌词谱上了曲。但她觉得歌词第一句“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比“八十年代新一辈”包括的年轻人范围更广,于是就跟张枚同商量,将歌曲定名为《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样,一首开创20世纪80年代新风的青春歌曲就此定型。

1980年12月,由《北京晚报》主办、在首都体育馆举办的“新星音乐会”上,歌唱家任雁演唱了这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首歌在北京的演唱会后刚得到社会的承认,个别老同志就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觉得这首歌只提“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老一辈打下的江山在歌词中就不提了。这些意见给谷建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她把自己在北京遇到的“困境”写信告诉在上海的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朱逢博鼓励谷建芬,叫她不要被闲言碎语所左右。那段时间,朱逢博每场音乐会必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就这样,在朱逢博和谷建芬“一南一北”的通力传播下,这首歌唱青春的歌曲影响力越来越大。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词主题新颖、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结构严谨,充分表达了当时年轻人的心声。歌曲创作采用了主、副歌性质的二段体结构,节奏上吸收了西南地区彝族等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的节奏型,其旋律与歌词协调默契,曲调优美,充满着青春的律动,因此深受年轻人的欢迎。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影响并不仅限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一代,它奋进的歌词、昂扬的旋律,产生了巨大的正能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挥洒青春年华,践行“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誓言。

文/任思

2.png

【音乐档案】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诞生于1980年,由张枚同作词,谷建芬作曲,首唱者任雁,著名歌唱家吴国松、李谷一、朱逢博等人都演唱过,还被改编成二重唱、合唱歌曲。歌曲在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第八次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曲目。1985年,在文化部、广播电视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共青团中央举办的“当代青年最喜欢的歌”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2019年,歌曲入选中宣部推荐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100首优秀歌曲。

共和国音乐记忆_副本.png

(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共和国音乐记忆》)


来源:红网

作者:任思

编辑:宋芳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news.rednet.cn/content/646843/52/1428311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