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马金莲《亲爱的人们》即将出版 西海固的女儿献给乡土的心血力作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任晔 朱丽萍 张雨阳 编辑:刘经纶 2024-03-27 09:23:35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40326212949.jpg

3月26日下午,马金莲《亲爱的人们》读者分享会在长沙乐之书店雨花店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3月27日讯(记者 蔡娟 任晔 朱丽萍 张雨阳)3月26日下午,著名作家马金莲携新作《亲爱的人们》作客长沙乐之书店雨花店,与文学评论家卓今、作家沈念就“广袤乡土上的新时代书写”主题展开文学对谈。

《亲爱的人们》是马金莲历时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力作。目前,作品上半部已节选刊发于《芙蓉》《中国作家》,下半部也将由《人民文学》《民族文学》分别节选推发,全文版图书由芙蓉杂志社策划编辑,即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上市。

西海固的女儿献给乡土的心血力作

马金莲来自宁夏西海固,《亲爱的人们》是她浸透多年心血写就的新作。作品分为上下两部,近70万字,浓墨重彩描绘中国改革发展惠及人民、共同富裕进展明显的蓬勃盛景,呈现出一幅宏大、丰厚、鲜活的中国西部山乡巨变图。

微信图片_20240326203005.png

《亲爱的人们》,马金莲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亲爱的人们》以西海固地区农民家庭马一山家三个子女祖祖、舍娃、碎女的奋斗故事为核心,从20世纪80年代末写到21世纪的当下,既有个人及家庭的命运史,又有整体易地扶贫搬迁的村庄、乡镇变迁史,还有中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新时代以来的国家发展变化史,作品通过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地域和全国的关系、农村和城市的关系,将西海固人民的有血有肉、可信可爱写了出来,将中国人民的朴实善良、勤劳包容写了出来,将中国共产党带领西部人民改变贫穷落后、走向发家致富写了出来,是一部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展现乡村振兴的力作,深刻阐释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和中国人民自信、坚忍、向上的精神品格。

“‘同饮一泉水,是为骨肉’,《亲爱的人们》写的是作者亲爱的家人、故乡,更是我们向上逐梦、奋勇向前的亲爱的中华儿女们。”分享会上,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芙蓉杂志社社长陈新文介绍,《亲爱的人们》费时多年、多次修改,是迄今反映新时代西部地区山乡巨变作品中最为厚重饱满的长篇小说之一。目前,该作品已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重点项目及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微信图片_20240326212955.jpg

对谈环节。

出生宁夏农村的“80后”作家马金莲,现任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从事文学创作24年,已在各级刊物发表作品500余万字,出版小说集《长河》《1987的浆水和酸菜》《我的母亲喜进花》等13部,长篇小说《马兰花开》《孤独树》等4部。获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首届茅盾新人奖、华语青年作家奖、郁达夫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奖、《民族文学》年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等文学奖项。

“24年来,我一直在写自己熟悉的乡土生活,就是宁夏南部山区,西海固地区。”分享会伊始,马金莲说,写了这么多年,一直是写中短篇小说,后来也写了长篇小说,篇幅最多是30多万字。在这个过程中,她总是在想写一个更大一点、更厚一点的作品。

微信图片_20240326213000.jpg

马金莲分享新书。

“有那么一句话特别打动我的内心,‘故乡养不活肉身,他乡容不下灵魂’。我在故乡生活,留在乡村可以,但是我要更好的生活,要出去打工,所以故乡养活不了肉身。但是我出去打工之后,漂泊这么多年,他乡养活不了我的灵魂。“马金莲说,作为在乡村长大的写作者,她把乡土这几十年的变迁做了系统的观察、积累和思考,再结合脱贫攻坚,就写下了这部作品。“马金莲说。

对话“广袤乡土上的新时代书写”

谈及《亲爱的人们》,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卓今赞誉有加。“这部作品我扎扎实实看了,按照我的阅读习惯,有一些作品我是跳着看的,但是这部作品无法跳着看,语言太密实了,信息太扎实了,一跳就错过很多精彩的东西。”卓今说,在近些年来新时代乡村题材中,《亲爱的人们》是一部非常厚重、扎实的作品,在她心目中是排名非常靠前、非常好的作品。

微信图片_20240326213115.jpg

卓今评价《亲爱的人们》。

《亲爱的人们》好在哪里?卓今认为,跟同类型的乡村题材相比,《亲爱的人们》有两个核心,一个是“新”,一个是“变”。“新”与“变”体现在哪些地方?卓今说,乡村题材的写作视角、叙述主体和叙述对象是很难处理的,而马金莲这部作品在处理叙述主体和叙述对象的时候有一个“变”和“新”。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脱贫攻坚,多是以驻村干部为主体的写法。而马金莲则以农民本身作为主体的写法,这是《亲爱的人们》的“新”和“变”,作品以马一山串联起的羊圈门的村落,这是在西北乡土高原有代表性的村落。“这个作品是从红土地生长出来的,非常自然。”卓今说。

分享会上,卓今对《亲爱的人们》进行了深入剖析。她认为,《亲爱的人们》朴素的叙述方法和艺术张力跟其他作品不一样,作者娓娓道来,非常的细节化。在鲜活的群众语言和精确的语言逻辑的关系、先进人物和复杂人性、多元文化和主题、题材的类型化与主题的创新、观念先行和审美复杂多元关系、价值基调和主题的提升等方面的处理,作品都做得非常到位、高明。

微信图片_20240326213004.jpg

沈念评价《亲爱的人们》。

“马金莲这部作品确实需要耐心、沉浸式阅读,才能感受到在西北这样一个和我们生活区域不一样的地域上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分享会上,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湖南文学》主编沈念说,《亲爱的人们》这部作品不是以一个重大的事件来切入农村、切入乡土的写作,也不是一个宏阔的历史视野,动不动写一个百年的家族史来关照乡土文学。《亲爱的人们》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地方是她对现实正面强攻的写作勇气,这是难得的。

沈念说,小说中马一山一家人各自不同的性情,不同的命运,融入到他们人生的变化之中,这样一个变迁的故事,枝繁叶茂写出羊圈门的村落,或者是大西北的土地上,写出了这片土地上人的创业史,《亲爱的人们》可以说也是西海固的创业史,反映大西北改革开放以来的山乡巨变。

书写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坚韧与温良

翻开《亲爱的人们》,不难发现,马金莲擅长书写日常生活,她以细密的日常生活细节丰满了乡村社会在改革开放中的演变,以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有生活血肉的文字,真实表现了西北最贫困地区之一西海固是如何逐步摆脱贫困、追赶着新时代步伐的艰辛历史。

《亲爱的人们》采取了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但在叙述中我们分明能感觉到作者的身影,她毫无距离感地就生活中她所叙述的人物中间,她体贴他们,心疼他们,善良地为他们开脱,热切地期待他们幸福,这是马金莲的写作姿态。

“人物是小说的第一生产力。《亲爱的人们》的人物塑造非常有层次,层次感非常强。在同类型的人物里面有非常大的区别,我看到这里面的人物,第一个感受是我非常心疼他们。每个人物出来,当然这是作者给他们的爱,所以我们读者读起来就感觉心疼他们。”卓今说。

微信图片_20240326213008.jpg

马金莲携新作《亲爱的人们》亮相。

在马金莲的记忆里,小时候的西海固乡村氛围特别美好,比如家里人口比较多,爷爷奶奶,甚至太祖父也活着,下面几辈人在村里面生活,炊烟袅袅,非常安详的状态。随着我长大了,乡土离我们越来越远,尤其是通过上学,再到后来进城工作之后,感受到同一时代的变化,人群的变化,乡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马金莲坦言,《亲爱的人们》的创作过程其实“很痛苦、很消耗”。作为女性作者,她不吸烟、不喝酒,喝咖啡又睡不着,就只能吃东西,一边吃一边写稿、改稿,硬生生地胖了5斤,头发白了很多,人老了一大截。

“我觉得文学能够给我们精神滋养,让我们变得精神上更加强大,对生活、对命运有更加坚定的追求力量。就像我在《亲爱的人们》所展现的一样,一刻不停地坚持他们的生活,都在努力让生活变好,事实也是这样的,西海固这些年的变化挺大的,外面的朋友到我们固原,西海固这么好啊?我说我们本来就好,一直努力让它变好,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一直在努力。”

“作为一个生命历程,今年42岁的个体,尽我的努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东西都放进了这部作品里面,包括特别真挚的情感,对人类普遍的爱、善良、真情的呼唤,对生活的坚守,对理想的追求,不放弃,把这些东西都放进了这部作品当中。“马金莲说,对于乡村的写作欲望,她内心的热血远没有停止,这把火一直在内心燃烧,还会继续写,还会更加努力。

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出版集团、中南传媒、湖南文艺出版社、芙蓉杂志社等相关负责人参加新书分享会。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任晔 朱丽萍 张雨阳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news.rednet.cn/content/646847/61/1367553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