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两会会客厅丨李东林:深化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王杨 王嫣 吴公然 陈杰 涂扬 编辑:王津 2024-03-08 22:08:22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3月8日讯(记者 王杨 王嫣 吴公然 摄影 陈杰 后期 涂扬 )“制造业是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对我国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接受红网时刻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全国两会,李东林带来的建议之一是《关于深化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尽管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效果仍有一定差距,存在人才短缺、区域研发资源不均衡以及缺乏相关资质认定等较为突出的问题。”李东林介绍,“制造业本身的专业性、解决方案的复杂性和定制化要求等特点,使得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据《2023泛人工智能人才洞察》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人才供需比仅为0.39,凸显出人才短缺问题的严重性。该报告显示,前十大城市人工智能人才储备量超过全国总量的70%,其他需要人工智能助力发展的地区,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强市,则缺乏相应人才。

如何改变这一困境?李东林建议国家相关部委,提供三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设立校企联合人工智能学院。支持设立校企联合人工智能学院,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突破现有的“企业出题 高校解题”的合作模式,且不局限于工程硕博士的培养。通过开放硕士点和博士点、允许企业资深人员任职教授和建立在校团队等措施,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工智能人才。同时,教育部应给予足够的支持,确保学院的正常运作和发展。此外,可以将教育部支持的产教融合共同体范围扩大至制造业人工智能领域,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加强区域研发资源配置。建议在制造业集中但缺乏人工智能研发能力的城市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依托当地头部制造型企业与境内外人工智能强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加速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研究与落地。同时,依托校企联合设立专门用于制造业人工智能的概念验证中心,降低发明专利产业化风险。此外,设立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结合的科研专项,并给予制造型强市政策倾斜支持,挖掘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潜力,充分利用好制造型企业积累的优秀数据资源。

完善行业资质认定机制。建议国家制定统一的制造业人工智能领域资质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资质认定制度,规范市场秩序,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对于获得资质认定的企业、产品和项目,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时加强对认定机构的监管和评估工作,确保认定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此外,通过在获得认证的企业、产品和人员中选取典型案例,挖掘冷门有潜在价值的“人工智能+制造业”项目,促进新型“人工智能+制造业”典型示范项目的不断涌现。

除此之外,李东林还带了《关于加快完善新型储能行业标准体系与监管机制的建议》《关于加强重大工程建设低碳化、绿色化示范引领的建议》《关于加大对核心出口产品供应链碳减排政策支持的建议》等多项建议。

ac20e5405b59406eb5c6e113ddba8ca5.jpg

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

新质生产力是当下中国经济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此,李东林认为,新质生产力可以从“新”和“质”两个层面来理解。

“新,就是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新技术变革、新产业赛道耕耘、新场景模式应用和新商业模式建立,驱动产业焕新。质,就是高质量发展,用改革和创新去提升产品质量、管理效率、经营效益,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客户和行业创造更大价值,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李东林说。

就拿中车株洲所来说,李东林举例说道,“作为扎根湖南的科技型先进制造业央企,中车株洲所在智能化领域不断创新,自主研制了重载列车自动驾驶系统,在两万吨重载运输的复杂线路条件下,进一步提高了重载列车的运输效率、保障列车运输安全和减轻司机的工作强度。

当然,创新离不开人才。李东林补充道:“人才聚集了,有课题、有场景、有资金投入,多种要素叠加起来才能让新质生产力发展起来。”

来源:红网

作者:王杨 王嫣 吴公然 陈杰 涂扬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news.rednet.cn/content/646847/90/1361184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