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椒观两会②:中小学设非遗课程:让中华底蕴成为孩子们的心灵加油站

来源:红网 作者:周琴珊 编辑:张瑜 2024-03-04 18:40:44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椒计划LOGO.png

□周琴珊(浙江工业大学)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准备提交《关于将“非遗”充分融入学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提案。她建议:明确教学任务,把“非遗”明确为重要美育教育内容;完善课程设置,结合本土代表性“非遗”项目,在中小学设置专门课程;强调实践教学和活动开展,大力开展“非遗”手工体验等活动;发挥代表性传承人在“非遗”进校园中的作用,形成教学合力。(3月4日 央视新闻)

对此提案,不少网友表示期待。“结合本土代表性‘非遗’项目挺好的,中式美学值得”,“挺好的,感觉很多非遗都要失传了”。还有网友直呼:“太棒了,以前我老想学了,虽然我上不了,但是现在的孩子可以上,可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经提起便能引发共鸣的符号,唤起人们与家国之间的深厚情感。

绚烂夺目的打铁花、栩栩如生的剪纸、传神逼真的皮影戏,这些都是传承千年的中国浪漫。然而,除了技艺精美带来的视觉震撼,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这背后的深远意义——非遗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和文化精髓,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代代传承中的坚守与传承,传递的情感与温暖是生动的,是能给予人能量的心灵加油站。

但对于非遗这一名词,人们似乎只有模糊的概念,知晓它的重要性。在真正需要指出姓甚名谁时,张了张嘴却又说不出什么。

或许,孩子们不能像教授非遗课程的老师一样成为真正的匠人,但在耳濡目染中,课堂呈现的每一个物件,制作时的每一声响动,都在提醒着稚嫩的孩子们,关心理解脚下养育万物的土地,侧耳倾听历史长河中的悠悠回声。学习过的非遗知识和技艺,或许多年之后成为过往云烟,不复记忆,但往后在谈吐中、心灵里,终会生出改变的力量,生出独属于国人的丝丝气韵。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泱泱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是孩子们丰盈生活、清澈心灵、积蓄能量的宝库。我们要培养一批新的文化传承主力军,使其在学习非遗课程的过程中激发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切实获得非遗文化的滋养,成就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来源:红网

作者:周琴珊

编辑:张瑜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news.rednet.cn/content/646847/96/1359444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