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晔 李兵 通讯员 郭志强 整理报道
2024年,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传统节日”到“文化遗产”,春节有了新的注脚。
其实,春节涵盖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非遗实践。在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许多都与春节有着紧密联系。贴春联、逛庙会、剪纸、打铁花……这些非遗活动都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春节画卷。
山西省孝义市临水村的打铁花表演。
打铁花
打铁花是中国古代匠师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明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清明,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活动,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月29日,在山西省孝义市临水村,一场打铁花表演,让年味儿在铁花飞溅中愈加浓厚。
秧歌表演。
秧歌表演。
小朋友们也参与到庆祝春节的非遗活动中。
孝义秧歌
孝义秧歌俗称“圈圈秧歌、“地秧歌”,于2009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山西的小剧种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孝义秧歌起于唐,兴于宋,是集歌、乐、舞、武术四位一体的综合型群众文化艺术。在艺术形式上分为“武场”和“文场”。武场就是“掏场子”,融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文场就是不配丝弦的干板腔秧歌,大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四六句子”,结尾加“哼嗨”虚词,又称为过街板;另一种是“七字句”“九字句”或“十字句”的大唱段及一些小剧目。曲调种类多,有歌板调、民歌民曲、戏曲调、数念杂说等。
目前,山西孝义市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汉民族婚俗(孝义贾家庄婚俗)、孝义皮影戏、孝义木偶戏、孝义碗碗腔。5项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孝义秧歌、孝义剪纸、孝义面塑、羊羔酒传统酿造技艺、张四姐的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任晔 郭志强 李兵
编辑:戴桢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