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6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新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奔涌,人才竞争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战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深刻揭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逻辑。在这场关乎民族复兴的战略竞逐中,教育正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沃土,为民族复兴锻造战略力量。
培土育苗,构建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更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必须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培育的系统性需求。在量子计算实验室里,平均年龄28岁的科研团队创造出“九章”量子计算机;国产大飞机C919研发团队中,80后占技术骨干的七成。这些年轻科技精英的涌现,折射出我国教育体系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1.55%跃升至2023年的60.2%,职业教育每年培养千万技能人才,“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基础学科领域持续突破,形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人才供应链,激发创新链式反应,实现教育与科技双向赋能。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的深度协同,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关键路径,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正在重塑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让人才培养紧跟科技变革步伐,助推实验室里的创新火花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破壁赋能,打造创新人才成长生态。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需要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实行“十年不考核”的科研制度,让科学家心无旁骛探索生命奥秘;之江实验室推行“揭榜挂帅”机制,让35岁的青年学者也能主持亿元级科研项目。这些制度创新打破论资排辈的桎梏,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窠臼,用好“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的竞争机制,构建以创新能力、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激活人才创新的“一池春水”。浙江大学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不再简单以论文数量论英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开辟“科学家经纪人”服务,让科研人员专注核心技术攻关。当“破四唯”走向“立新标”,当“人才帽子”回归学术本质,人才的创造力如同春笋般破土而出。深圳鹏城实验室“靶向引才”计划实施三年来,已集聚21位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人工智能领域产出一批世界级成果。
聚势谋远,构筑全球人才创新高地。让人才活力充分涌流,需要制度创新营造“热带雨林式”生态。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实施“缩短居转户年限”政策,吸引3000余名海外人才落户;粤港澳大湾区推行“科研经费跨境拨付”,香港科学家在内地实验室如鱼得水。这些突破性政策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使中国在全球人才流动格局中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随着国际人才交流网络日益完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已覆盖67个国家,中关村论坛吸引诺贝尔奖得主组团参会,深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成为全球才智汇聚的嘉年华。这种开放包容的人才生态,让中国既能培育“本土千里马”,又能汇聚“全球金凤凰”,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空天科技等战略领域形成人才集聚优势。人才政策的大胆创新,正在源源不断地释放着“磁场效应”“乘数效应”。
从教育筑基到创新赋能,从制度破冰到生态重构,中国正走出一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同频共振。当每个孩子的潜能都能被唤醒,每项科技成果都能落地生金,每位人才都能找到绽放舞台;当14亿多人民的教育获得感持续增强,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成为时代图景,中国必将奏响民族复兴的磅礴乐章。这既是教育改革的时代答卷,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宣言,必将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东方智慧。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曹斌
编辑:王小杨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