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10月28日讯(记者 周震 通讯员 周雄 康雄伟 陈志航)10月28日下午,“发现最美铁路•粤东腾飞新引擎”网络宣传活动采访团一行50余人走进广州动车段广州南动车运用所,打卡解码中国高铁飞速发展的智慧密码,与为动车组安全运行和高效检修提供有力可靠保障的大国工匠们面对面对话。
在广州南动车运用所的检修地沟中,一台台灵巧的“车底检车机器人”正沿着预设轨道平稳移动。它们伸展着机械臂,搭载高清相机与传感器,对动车组底部转向架进行全方位智能检测。这一幕,是中国高铁智能化检修的生动写照,而其背后,是一位青年技术员的智慧与坚守。
2017年,肖亚运从华东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怀揣着对高铁事业的热爱,加入广州动车段。彼时,中国高铁技术正飞速发展,智能运维理念方兴未艾。广州动车段敏锐捕捉技术变革浪潮,同年启动一级修智能检测系统研发项目。“检修库有10条股道,可同时容纳20组动车组,但传统人工检查效率低、标准难统一。”肖亚运回忆,初入项目的他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新,更是一次对高铁安全底线的重新定义。他迅速扎根现场,从机械臂运动轨迹到传感器数据校准,每一个细节都倾注心血,很快成为团队核心成员。

工作现场。
项目研发之路布满荆棘。地沟环境复杂、空间受限,机器人精准定位与稳定运行成难题。肖亚运与团队长期扎根现场,对比验证多种机器人后,选定有轨机器人保障定位精准;针对车底光线不足导致图片质量差的问题,他们反复试验,用4K线扫相机替代传统设备,融合3D与RGB成像技术,将测量精度提升至0.5mm级。
硬件难题解决后,检测标准又成新挑战——全球无模板可参考。肖亚运提出“零故障”目标,却遭质疑:“每车型车下部件超万个,CR400AF约1.8万个,定标工作量何其巨大!”面对动摇,肖亚运指着库房“零故障出库”标语:“只有最高标准,才能实现零故障!”团队被他的坚持打动,于是便开始查资料、做论证,短短半年间就攻克了CR400AF车型1.8万余个部件的标准制定。如今,他们完成5种车型近9万个部件梳理,三年间,累计开展50多万次模拟测试,实现异常识别率100%,形成全路首套一级修智能检测系统考核标准,得到国铁集团的高度肯定。
2024年4月,广州南动车所启动“人工+机器人”混检模式,4台车底检车机器人成为关键轨道“标配”。机器人不知疲倦执行高精度任务,将检修人员从作业中解放,大幅提升效率与标准化程度。截至2025年10月,机器人累计检测5974标准组,实现“零失误”,为动车组安全筑起科技屏障。
肖亚运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他积极参与广州南动车所日益完善的智能检修生态建设,深入钻研“一网统管”系统平台,梳理作业数据与流程,为检修调度、生产组织、质量控制数字化贡献力量;参与优化智能驾驶“小黄车”(动车组不落轮镟作业智能牵引对位系统),提升镟修设备精度。入路以来,他斩获多项荣誉,他的技术革新之路也得到了单位和同事的认可。
从攻克“全球无模板”的检测标准难题,到推动“人工+机器人”混检模式落地,肖亚运的每一步都踩在高铁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节点上。他让“零失误”从标语变成现实,让科技真正成为解放人力、保障安全的“硬支撑”。如今,中国高铁正加速迈向智能化新时代,像肖亚运这样深耕技术、勇破难题的“实干家”,正是推动这一进程的核心力量。他们用专业与坚守证明:平凡岗位上的创新,同样能汇聚成推动行业进步的磅礴动能,守护亿万旅客的平安归途。
来源:红网
作者:周震 周雄 康雄伟 陈志航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