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玄同
在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如果跑得不够快,优势可能很快会变成劣势。中国铁路用“长期主义”的坚守,编制了超过16万公里的铁路网。不管是加快建设速度,还是提高运行速度,都在以一种稳扎稳打、聚沙成塔的态度,做困难但正确的事。
据媒体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线路提质改造,11月5日,广深城际铁路正式提速至时速200公里运营。从始建于1911年的广九铁路华段,到广东首条双线铁路的诞生;从160公里时速的突破,到扫码乘车的智能化转型,变化的数字背后,承载着百年铁路的厚重传承。如今,它以更快的速度重新启程,却远非终点。提速背后,既是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的缩影,更是千万人日常出行的诉求。
从成效来看,提速释放了运能的潜力,也重塑了时空的距离。多年来,广深城际以160公里时速运行,运能尚未充分挖掘。据了解,提质后线路最高时速达200公里,不仅缓解了高峰客流压力,更通过密集车次编织出一张高效通勤网。数据显示,自11月5日起,每日开行动车组列车178列,平均间隔13分钟,高峰时段最短仅5分钟;其中广州东至深圳站的直达列车增至38列,高峰时段半小时一班,广州东至福田站增至36列,精准匹配商务需求。新塘站日均停靠140列,光明城站由31列增至47列,直接服务于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深圳光明区分会场赛事。一趟趟加密开行的列车,让“快”不再是冰冷的指标,而是融入生活的便捷节奏。
除了速度提升,票制创新也为提速增添了温情底色。广深城际延续市场化票价机制,根据不同客流实行分席别折扣,最低至公布票价的7.5折。针对高频旅客,推出30日/60次定期票产品。以广州白云站至深圳站区间为例,最低折扣6.2折;广州东至深圳站二等座30天60次定期票最高可省1782元,优惠幅度达38%。同时,单次票服务优化为凭身份证或二维码“即到即走”,旅客无需提前取票。从这种灵活设计,可以窥见铁路部门对民生需求的深度洞察。它缩短的不只是旅途时间,更减轻了心理负担,让出行回归享受一段旅途。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提速的辐射效应。提质后,广深城际通过广州站、广州东站、深圳站等枢纽,无缝衔接京广、赣深、广深港等国家高铁干线。广州站向北延伸至广州白云站、广州北站,向南经樟木头站与莞塘广联络线、赣深高铁相连;广州东站衔接广汕、赣深高铁;深圳站连接厦深铁路;深圳北站贯通广深港、京港高铁。这种串珠成线、连线成网的布局,让粤港澳大湾区民众的出行真正“近在咫尺”。同时,提质后的广深城际承担着跨境畅通的战略使命。通过深圳站与罗湖口岸步行换乘,或广州东站直通香港西九龙站,香港居民可便捷抵达广州城区。这不仅打通了穗港市中心间的交通动脉,更以“57分钟通勤圈”推动人流高效流动,成为大湾区深度融合的新桥梁。
每一次提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攻坚。高速度的背后,是铁路人对线路、桥梁、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等设备的全面整治,从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体系,到通过综合试验验证时速200公里运行的稳定性,一个个举措背后源于对“安全无小事”的敬畏,更是对“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薄弱地区覆盖和通达保障”等一系列重要部署的扎实回应。
广深城际的蜕变,不只在147公里的轨道上,提速也不只是旅时缩短了57分钟。而是借由此将速度转化为民生福祉的提升带、区域发展的催化剂。在大湾区建设的宏大叙事中,以未来的每一次发车,构筑通往协同共荣的新起点。
来源:红网
作者:陆玄同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