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
近日,在意大利出访的习近平总书记,被问到一个问题:“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习近平总书记答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习近平总书记简洁有力的回答,彰显大无大有的真挚情怀,饱含许国许民的勇毅担当。那么,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无我”,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无我”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概念,儒、释、道等各家学派都有过阐述。比较起来,明代大儒王阳明在这个问题上的发见,契合古代读书人“修齐治平”的人生追求,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01
“无我”是为学的至高境界。
“为学”目的是什么?
儒家历来认为,“为己之学”是儒学的核心目标。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孔子看来,为学主要是为了提升修养、成就德行,而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赞誉、赏识,从而为今后的功名利禄铺好道路。
对此,王阳明的观点更加直接:“君子之学,为己之学也。为己故必克己,克己则无己。无己者,无我也。”从为学的角度看,“无我”所重在于不执于一己之见、门户之见,不执于功名之利、实用之利。为学,纯粹是“为己”,也就是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王阳明甚至提出,“圣人之学,以无我为本,而勇以成之。”为学,放下了“我”,就能达到圣人之学的境界。
1493年,已经名动一时的22岁王阳明参加会试,却出人意料地落榜了。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安慰他:“你这次不中,没有关系,你文采这么出类拔萃,来科必中状元。”不成想,三年之后的会试,王阳明又一次名落孙山。与不少没考上的举子唉声叹气、觉得羞愧相反,王阳明一副什么也没发生过的样子。众人不解,王阳明回答道:“世人以不第为耻,我以不第而动心为耻”。在王阳明看来,考不上并不耻辱,因考不上而动心才是羞耻的。由此可见,王阳明读书追求的是以修身为目标的“为己之学”。
后来,王阳明有个在刑部任主事、叫陆澄的弟子,向王阳明请教“知识不长进,如何”?王阳明这样答复他:“立志用功,如种树然”“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意思是说,读书用功,时刻要有一颗“无我”之心,不要想着马上收获。
王阳明的为学“无我”,在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同时,实际上反而能产生远超于功利读书的效果。400年后的曾国藩如此总结道,“为己之学,成己所以成物,由本可以及末也。为人之学,徇人至于丧己,逐末而不知反本也”。而王阳明成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更是最好的注脚。
02
“无我”是处世的无上智慧。
人生于世间,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白居易曾有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流言毁谤的滔天骇浪,有时候是能淹没一个人的。凡夫俗子之所以免不了闻誉则喜、闻毁则闷,说到底还是没有到“无我”之境。
这按王阳明的说法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能破除“心中贼”,方能“无我”,也就不会牵绊于任何外部压力,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世俗中的人,攘攘熙熙、利来利往,如果功名之心重了,考虑起问题来便会瞻前顾后,生出无数哀怨恩仇来。王阳明一针见血指出,“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面对外界的诽谤欺辱,如何自处呢?王阳明说,“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秉持一颗“无我”之心处事,别人的毁谤、欺凌,反倒成了修身的阶梯。
王阳明对弟子黄以方说过一番很经典的话,“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简单地说,“无我”是成圣的境界,是天生的理,人心中千万不能“有我”。
需要指出的是,王阳明的“无我”处世,不是佛家或道家的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内心强大的积极入世精神,是在“事上磨”的精神。王阳明有名弟子曾疑惑不解:“佛家不沾染世间一切情欲之私,似乎没有一点私心”。对此,王阳明说,佛家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王阳明一生坎坷,受到的委屈、诽谤、陷害不计其数,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与“无我”的处世智慧、“事上磨”的阅世积淀是分不开的。早年王阳明因上书言事,被太监刘谨投入“诏狱”,获释后又被锦衣卫追杀。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等死的份了。然王阳明本着“无我”处世的精神,偏偏出奇镇定,天衣无缝地制造了“投河自尽”的现场,骗过了锦衣卫的追杀。
后来,王阳明以一人之力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但功成之日即是招祸之时。大文豪张岱在《快园道古》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王阳明在南昌鄱阳湖活捉了造反的宁王朱宸濠,但皇帝朱厚照突然宣布御驾亲征。皇帝派出的两个宦官要王阳明释放朱宸濠,因为皇上要亲自活捉他。但这样一来,就等于再打一场仗,又会生灵涂炭。王阳明是怎么应对的呢?他定了个二楼的大包间,设宴款待两个宦官。宴会到最高潮时,两个宦官喝的天旋地转,突然发现不见了王阳明,要下楼去找,发现楼梯也不见了。两位公公大喊大叫了好久,也没有任何回应。这时,他们发现了王阳明带来的小箱子正开着,里面堆满了书信。书信中有他二人写给朱宸濠的。两人看了书信,惊恐之下酒醒了。这时,王阳明出现了,轻轻地把箱子推到二人面前:“两位公公的东西,请收好。”二人感激地看了王阳明一眼,心中已和王阳明定下了终生之盟。
这则故事很有意蕴。王阳明如若一门心思“有我”,急于洗白自己,就会在饭局上把信件摊开来给宦官看,这无异于抓人短柄的威胁。但王阳明的高明之处,在于饭局上“无我”,于不动声色之中让对方投入自己的怀抱。
在王阳明那里,“无我”就是“事上磨”的智慧。这种智慧的力量,无法阻挡。
03
“无我”是担当的舍我其谁。
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是“挑刺”容易“挑担”难,嘴巴上说说很容易,而担当负责则不易。那种别人做事我当“裁判”、别人出错我“挑刺”的活最好干。过去封建官场上,嘴巴一动、唾沫星子一飞,名利双收者大有人在;而因担事“背锅”乃至受人陷害的人也不在少数。这种情状之下,很多人的选择是明哲保身,遇到是非与矛盾绕着走。
这不是王阳明的“风格”。心学的核心本即为“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阳明“无我”之说不是冥想中、书斋里的学说,而是应事的学问。这就是破除“有我”,敢于任事、敢于担当。
纵观王阳明一生,以舍我其谁的精神担当任事是他不变的初心。少年时孤身出居庸关考察“虏情”;入仕后,在刑部主事任上力图革除监狱积弊、敢于处死背景深厚的罪犯;在兵部主事任上挺身而出,上书直斥时弊,以至于受廷杖、下诏狱、贬谪龙场;巡抚南赣时,在40天内平定蓄谋已久的宁王之乱,等等。可以说,王阳明事事都在知行合一。正因为“无我”,祛除了个人得失的考量,故而无惧,故而一往无前、舍我其谁。这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
王阳明曾这样说,“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无我”之境,既破“山中贼”,又破“心中贼”,是水乳交融在立功、立德、立言之中的。
04
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无我”,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新的时代赋予了深刻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情怀。对党员干部来说,“无我”是大无大有,是不为利益所诱、不为虚名所动、不为困难所惧的“无我”,是夙夜在公、为民谋福祉的奉献“忘我”,是“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事业“有我”。究其实,“无我”是党员干部党性修养追求的一种境界。
有意思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从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这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我们或可咀嚼出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启迪和智慧来。
红网时刻特约作者 观潮的螃蟹
来源:红网
编辑:郑重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