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培锋
当“发现最美铁路·粤东腾飞新引擎”发现团踏入广州动车段转向架车间南区,500平方米的钢簧检修线上,2.5米高的“大力金刚手”正上演着令人惊叹的“刚柔并济”——1.2吨重的机械臂轻舒猿臂,将40公斤的钢簧稳稳抓起,再以毫米级精度送至检测工位,这套“大力士做绣花活”的操作,正是中国高铁智能运维的生动注脚。
这双“金刚手”的诞生,源于对高铁安全与效率的极致追求。钢簧作为动车组的“减震器”,是保障旅客“立币不倒”乘车体验的核心部件,一列动车组128个钢簧的检修质量,直接关系到万千旅客的出行安全。曾几何时,这项工作是名副其实的“苦差事”:10多名壮汉需连续奋战2.5天,徒手搬运总重超5吨的钢簧,检修后常累得直不起腰,效率与精度还受体力限制。而全国首条钢簧自动化产线的落地,让“大力金刚手”彻底改写了这一历史,实现了从“人力密集”到“科技密集”的跨越。
“金刚手”的灵巧背后,是国家智能制造的硬核实力。它并非简单的机械搬运工具,而是融合了智能传感、机器视觉与精密控制的“智慧工匠”——自带的“眼睛”能自动识别钢簧位置,精准定位误差不超毫米;强大的“臂膀”可连续作业不疲,将5分钟检修一个钢簧的效率稳定保持;配套的信息系统则实现了检修数据全程可追溯,让每一个钢簧都有了专属“健康档案”。职工王禹庭轻点鼠标即可操控全程的轻松,对比昔日“抬不动手”的窘迫,正是科技解放生产力的最直观体现。如今,这条产线日均能检修1.5列动车组的钢簧,效率较人工提升近三倍,更让检修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这双“金刚手”的价值,早已超越车间一隅,成为支撑国家战略的微小而关键的支点。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八纵八横”高铁网的核心枢纽,2025年上半年广深港高铁跨境客流已突破1500万人次,“分钟级”通勤圈的形成离不开每一列动车组的安全高效运营。“大力金刚手”保障的不仅是钢簧检修质量,更是大湾区“黄金轨道”的畅通无阻,为区域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动提供了坚实保障。从更宏大的视角看,它与车底检测机器人、3D打印维修等技术共同构建的智能运维体系,正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智能化运维”目标的具象化实践。
更深刻的变革,藏在“金刚手”带来的生产力升级中。产线运行后,检修团队从“壮汉军团”变为“智慧班组”,身材瘦小的职工也能通过操作台掌控全局,岗位对体力的依赖大幅降低,对技术的要求显著提升。这种转变催生了新的人才成长土壤,转向架车间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成立创新工作室,斩获多项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正是“科技赋能+人才升级”的生动成果。这与国家铁路行业年均新增15万技术人才的需求形成呼应,为高铁事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从广州动车段的“金刚手”,到遍布全国的高铁智能装备,中国高铁正以“科技自立自强”为笔,书写着交通强国的新篇章。这双铁臂撑起的不仅是钢簧的重量,更是国家高铁网的安全底线;它展现的不仅是检修效率的提升,更是中国智造的升级轨迹。当“发现最美铁路”的镜头定格在这双灵巧的铁臂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技术的突破,更是一个国家以科技为翼,让高铁引擎持续澎湃的坚实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王培锋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
                    时刻新闻
                